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

David Wang
Jun 7, 2017

--

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漢名偕叡理) ,加拿大籍長老教會醫生與傳教士,於19世紀末期到台灣傳教與行醫,一般都稱他為「馬偕博士」或「偕牧師」。

馬偕在台灣傳教29年,來台後學習台語,教育本地人傳教,深入台灣偏遠地區為急需醫療服務的病人分藥、拔牙。他總共拔了兩萬顆牙齒,建立60所教堂,並創立牛津學堂(今天的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前身),教導神學、地理學、天文學、…等知識。

馬偕的父母來自蘇格蘭高地地區,深受強調實驗主義、實際需求的滿足,以及為個人和社會帶來最大利益的蘇格蘭啟蒙運動(Scottish Enlightment)的影響,他所屬的長老教會則受到西方宗教改革的蘇格蘭喀爾文主義影響,強調教育、醫療以及新知識的研究。

1878年,為了使婦女也能受到照顧,馬偕決定娶一台灣女子為妻,馬偕與其相愛的五股地區台灣噶瑪蘭人女子張聰明結婚,育有二女一男。其中獨子偕叡廉(George William Mackay)到加拿大念大學,在美國取得教育學碩士,婚後回台灣承接馬偕衣缽繼續投入宣教與教育工作,是後來日治時期1914年淡江中學的創辦人。

1882年,馬偕在滬尾(現今淡水)創建了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漢名為「理學堂大書院」,位於現今真理大學校園內),兩年後1884年又在牛津學堂東側成立了台灣第一個教育女性讀書的學堂 — — 淡水女學堂。

淡水女學堂第一屆招收34名女學生,不但學費全免,並且補助交通費、提供吃住與衣著。但是由於當時的漢人受到傳統禮教的約束,世家門閥都不希望家中女子拋頭露面,而窮苦人家則是優先重視男孩的教育,不以女孩受教育為要務,所以初期報名就讀的女學生以馬偕曾去傳教的宜蘭平埔族噶瑪蘭族原住民女性居多。

馬偕為台灣醫療、教育奉獻終身,歷史學者多以其名言「寧願燒盡,不願朽壞 (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作為馬偕一生行誼的註腳。
-

馬偕詩作 -「最後的家」

我心愛的台灣啊! 我的青春全部獻給妳,我心愛的台灣啊! 我一生的喜悅都在這裡。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從雲中的縫隙觀望全地,波瀾大海遙遠的對岸,我熱愛在此眺望無息。

我心所繫的台灣啊! 我的一生完全獻給妳,我心所繫的台灣啊! 我一生的快樂都在這裡。

在我人生的終點,在浪濤拍岸聲中,在竹林搖動的蔭影,我最後的家就在這裡。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