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概述(一) 唯心論 / 唯物論
西方哲學史上的兩大系統,A.唯物論,認為世界是以物質(存在、自然、事物)為根源所衍生的,世界的演變是依靠內在對立的辯證法運行。B.唯心論,認為世界是以觀念(意識、精神、思維)為根源所衍生的,世界的演變是依靠外在的觀念而推動進行的。
事實上,人類歷史中,大多數人的生活重心都是在追求物質的需求。而物質生活的提升與進步,根源在彼此的競爭上,例如,物質世界的經濟,必須透過自由競爭才能進步發展,也因此,衝突與競爭是物質世界進步的原動力。弱勢者透過階級革命,推翻權貴而取得政權,也必須是以物質的競爭為中心,才有可能成功;換句話說,弱勢者與強勢者彼此貧富差距不大的時候,階級鬥爭就沒有足夠的正當性。
人類歷史上只有少數人的生活重心,在滿足精神上的需求。但是,歷史上的大進化,都是靠思想或觀念的革新來帶動的,例如,達爾文的演化論,雖然是從觀察生物的演變得到的思想,但是卻促成科學、宗教、經濟、社會學……等等學術領域的大刺激,大大地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人類歷史上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同時關注唯心論與唯物論的相互影響;歷史上所有的大師級人物都是這樣誕生的。
BC(西元前)470~399,蘇格拉底以自然、習慣、法律、制度、語言、靈魂、城邦為思考的對象,主張「知行一致」。知行一致的觀念在大約2000年以後,在中國明朝的王陽明也主張了類似的「知行合一」,在這一個觀念上,中國落後了2000年。
人如果懂得透過實踐理論的過程,發掘理論的各種優、缺點,同時,也發掘自己的各種優缺點,並且不斷地思考如何去除思想理論、自己與社會的各種缺點,就會引發唯物思想與唯心思想的互相刺激與影響,這樣的人物將成為各領域大師。
人類文明的發展,一定是過去影響現在,現在不可能影響過去,現在只能影響未來。因此,柏拉圖不可能影響蘇格拉底,柏拉圖只有被蘇格拉底所影響,而柏拉圖影響亞里斯多德。
BC.427~327,柏拉圖提倡哲人政治,追求理想國家。他認為只有擁有縝密邏輯思考能力的人,才有資格掌控政治權力,理想的國度才能夠實現。確實,古今中外所有偉大的政治領袖,都具有異於常人的縝密思考能力,而古今中外的政治敗類,個人的知識程度和判斷都很有問題。
思考能力比較細膩的人如果掌握政權,政績一定比較好,這是鐵律,不會受到一時之間新聞媒體的偏見所影響。 而歷史上的敗類政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相當不守信用,說到做不到,政見不斷跳票。
BC.384~322,亞里斯多德繼承柏拉圖的思想,開啟人類研究百科學術的時代。他盡其一生,研究任何人類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所有知識與學問,他所涉獵的領域就是現代圖書館分類的基本雛形,這種勇氣與氣魄,亞洲文明從一萬年前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個人做得到,甚至連日本的福澤諭吉,也沒有辦法與亞里斯多德相提並論。
亞里斯多德說,人類是理性的動物。他研究當時全世界所有的唯物論與唯心論。台灣如果沒有這樣的人,就不可能推動台灣的文藝復興運動。亞里斯多德的思想與精神,激勵的亞歷山大帝去征服全世界,亞歷山大帝國成立的過程給羅馬帶來極大的啟發,後來因而建立起羅馬帝國。
西元前8世紀開始建立的羅馬城邦,西元前509年採取共和制,西元前第4世紀統一殖民地,直到西元前27年開始採用元首制。在那麼長久的時間中,羅馬人一直在模仿與學習希臘文化,建立法治社會的雛型。但是,羅馬的皇帝基本上對人類的文明沒有太多的貢獻。
西元前27年,在奧古斯都屋大維時代,真正影響世界文明的是誰?當時,猶太人耶穌的思想與理論,衝擊了整個猶太教信仰 (伊斯蘭文明也屬於猶太教的一個旁支),也讓600年後建立的回教,承受了1000多年的精神壓力。
到了西元235~285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被迫承認基督教為國教。但是,熟讀新約聖經的人應該注意一個事實,使徒保羅(聖保羅)的知識、心思縝密度都高於耶穌,他是真正基督宗教的創始人。保羅年紀跟耶穌差不多,兩人生處在同一個時代。
耶穌出生於社會弱勢者的家庭,平常生活也都是與社會最底層的人相處在一起,他個人本身博學多聞,思想大部分屬於唯心論。他的言論給中下階層極大的盼望與希望,並且重新定義人類道德的標準,這些標準至今全世界都在模仿與抄襲,但是大多數的東方人還做不到。
保羅出身於希臘的城邦,從小受希臘哲學訓練,長大後成為羅馬公民,熟悉羅馬的法律與制度,後來接受猶太教最嚴格教派的苦行訓練,然後又接受了耶穌的思想,他可以說是當時代唯一具備基督教文明與希臘文明於一身的學者。他開啟基督教的宣教工作,並且直接挑戰當時代所有學者的攻擊與批評,他徹底打擊了當時所有猶太教學者的信心,也讓當時所有的希臘學者感覺自己相當愚蠢,更讓當時的羅馬權貴覺得自己彷彿是白癡,因此基督教才有發展的空間。
耶穌的一生非常短暫,僅僅30多年。「知識就是力量」,可惜當時耶穌沒有辦法周遊列國、沒有機會認識希臘哲學,當他聚集了一批支持的群眾,卻在實際生活處處受到挫折,無法繼續領導群眾挑戰那個時代,最後自己走上十字架。
耶穌30幾歲出頭就上十字架死了,群龍無首,其中一個小門徒亞拿尼亞傳道給保羅,保羅遠離耶路撒冷地區,在希臘與羅馬地區開墾傳道,建立許多教會。保羅親自在羅馬建立教會,邀耶穌的頭號門徒彼得到羅馬,並把教會交給他,保羅則繼續到希臘、中東地區建立教會。
彼得是漁夫出身,所受的教育不多,生性保守,他的哲學觀點在新約聖經的彼得前書、彼得後書中可以看到,主要論述是,只要相信耶穌的理論,人生就可以獲得大改變,信徒要相信耶穌一定會重新再回來。彼得後來被尊奉為天主教的第一任教宗,他的思想與觀點深深影響西羅馬帝國文化的發展。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水準,會決定這一族群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長短。彼得個人的文化水準影響著天主教的發展,又影響西羅馬帝國,西元500年左右,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與匈牙利的聯手下所滅亡,歐洲從此進入黑暗時代,經過1000年之後,歐洲的文明才透過文藝復興運動,重新找回生機。
保羅在希臘與中東地區傳道,建立無數的教會,徒子徒孫眾多,這個教派發展成為希臘正教,維持著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文化發展,直到西元1500年左右東羅馬帝國才被伊斯蘭的土耳其所消滅。這時期的希臘正教學者與傳教士往北,促進了俄羅斯地區的文化發展,往西進入義大利佛羅倫斯、威尼斯等地,引進希臘哲學與保羅神學,為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提供基礎與火種。
保羅神學,可以說為耶穌的思想去蕪存菁,並且加入希臘哲學的思維模式,把耶穌的思想發揚光大。猶太教則大部分人拒絕接受耶穌的觀點(唯心論),比較注重物質生活的唯物論(馬克斯是猶太人),持續進行金融操作與研究數理千年至今,美國與英國的金融市場大都被猶太金融家所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