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代(十) 宗教改革的開端 / 拉斐爾(Raphael)

David Wang
12 min readFeb 2, 2020

--

第一個崇尚人文主義的教皇(教宗)尼古拉五世﹙1447–1455﹚,把教廷的各種職位派給一些學者,羅倫佐瓦拉﹙LorenzoValla﹚是一個伊壁鳩魯主義者,指斥奧古斯丁是異端的人,卻被任命為教皇秘書。這種獎勵人文主義勝於獎勵虔誠或正統信仰的政策,一直繼續到1527年羅馬被大洗劫。

但是許多教皇過著的黷武政策和道德敗壞的生活,亞歷山大六世﹙1492–1503﹚在個人的教皇生活中,專一擴張自己和自己一家的勢力;他有兩個兒子,甘地亞公和凱薩鮑吉亞﹙CaesarBorgia﹚,甘地亞公被人殺害了,大概是弟弟把他謀死的。於是這位教皇的王業壯志灌注在凱薩身上,他們一同征服了羅馬尼亞,預計要給凱薩作個公國,取得世襲財產。他們身上有著數不清的謀殺事件,但真假難辯。不過,他們推行不講信義的奸計,達到空前地步。

從1495年以降,有三個法蘭西王力圖征服那不勒斯,查理八世、路易十二世和弗朗西斯一世,這幾個法蘭西王全堅持自己有領轄米蘭,和那不勒斯的權利;他們全入侵過意大利,收到暫時成功,但是最後反被西班牙人打敗。這類純屬意大利的戰爭,對貿易沒起很大妨害,也未阻礙意大利添增財富,治國策術仍層出不窮,英明的政治才略沒有減損。

當法蘭西人到來的時候,國家簡直是毫無防護,法蘭西軍隊在交戰中真的殺人,嚇壞了意大利人。隨後法蘭西人與西班牙人的歷次戰爭,帶來了苦難和貧困。但是意大利各城邦全不顧惜民族統一,彼此繼續陰謀傾軋,在內訌中期求法蘭西或西班牙的援助,到頭來同歸於盡。

繼承亞歷山大六世的尤理烏斯二世﹙1503–1513﹚繼續進行擴張教皇領地;他的繼任者列奧十世﹙1513–1521﹚開始的宗教改革運動,乃是文藝復興時期各教皇的非宗教政策的當然後果。

教皇克萊門特七世是反宗教改革運動的障礙,而且他是個梅狄奇家的人,是法蘭西的同黨,因此在1527年神聖羅馬帝國查理五世讓一支大部分由新教徒組成的軍隊洗劫了羅馬。從此以後,教皇們轉上虔誠的道路,而意大利地區的文藝復興運動也逐漸熄火。

天主教教皇在多次的十字軍東征中,財產損失無數,加上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和法蘭西民族(法國)輪流入侵,教皇的力量逐漸式微,無法繼續擁有軍隊,政治勢力下降,只剩下宗教的權力,而宗教的權力又因為宗教改革而再度受到打擊。

羅馬和希臘拜占庭學問的接觸,使當時的人文主義者們忙於獲得古代的知識;文藝復興運動摧毀了死板的經院哲學體系,這體系過去已經成了智力上的束縛。文藝復興恢復了對柏拉圖的研究,因此要求人至少也得有在柏拉圖和亞理士多德之間進行選擇所必需的獨立思考,文藝復興促進了人們對於這兩個人的直接的真正認識。

更重要的是,文藝復興運動鼓勵一種習慣:把知識活動看成是樂趣洋溢的社會性活動,而不是旨在保存某個前定的正統學說的遁世冥想。但是文藝復興不是民眾性運動,是少數學者和藝術家的運動,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藝獎勵者,特別受到梅狄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義的教皇們的贊助,假若當初沒有這些獎勵者,它取得的成功說不定會小得多。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對教會的態度,很難簡單刻畫。有的人是直言不諱的自由思想家,大多數學者痛感當時教皇的罪惡,然而他們還是樂於受教皇的起用,這是人文主義者所以不能發起宗教革新的理由。

羅馬的財富主要是通過一個主張教皇握著「天國鑰匙」的神學體系,從天主教世界斂集獻金;因此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異端是純粹精神上的異端,沒釀成教會分裂,也未惹出任何要發起脫離教會的民眾性運動。尹諾森八世在1484年下了一道反巫術的敕令,結果在德意志及其它地方引起了一場對女巫的觸目驚心的大迫害。

文藝復興時期,在道德方面舊道德規律不再受人尊重;城邦邦主一大半都是通過變節背叛獲得地位,靠無情的殘酷手段維繫住統治的。樞機主教受邀請赴教皇加冕禮宴時,他們唯恐被放毒,自帶酒和酒童,在這時幾乎沒有一個意大利人願意為公眾的利益冒任何犧牲;教皇腐化的禍患有目共睹,但是毫無對策。

在道德範圍以外,文藝復興有偉大的功績,在建築、繪畫和詩歌方面出了非常多偉大的人物,這個運動把有教養的人從偏狹的中古文化裡解放出來;文藝復興通過復活希臘時代的知識,創造出一種新的精神氣氛,在這種氣氛裏再度有媲美希臘人的成就,天才也才能夠在自由狀況下蓬勃生長。

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條件利於個人發展,然而不穩定;有穩定的社會制度是必要的,但是一切穩定制度,都妨害了藝術上或才智上的特殊價值的發展。
-

拉斐爾Raphael (1483 ~ 1520) 拉斐爾是畫家,也是建築師。在佛羅倫斯時期,他吸取十五世紀繪畫精神,並吸取了達文西的技法,而逐漸形成圓潤柔和的風格。他用世俗化的描寫方式處理宗教題材,並且參用生活中母親與幼兒的形象將聖母抱聖嬰的畫像加以理想化。他的作品特色是充分體現了安寧、和諧、協調、對稱及恬靜的秩序。

拉斐爾最著名的,就是他的聖母像,他重新詮釋當時傳統的聖經人物,聖母轉變成是平民式的母親,純樸善良和藹可親,充滿母愛與人情味,而聖母的背景經常是優美的田園風光,兩個孩子在膝下玩耍,完全沒有禁欲主義色彩,歌頌普通女性之美,他是透過聖母表現他人文主義的色彩。

文藝復興,是透過對希臘羅馬藝術文化的研究,因而走出中世紀的美學概念的。當時,學者們收集古文物、尤其是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品,蔚為一股風潮。但也因此,很多希臘羅馬神話、與希臘羅馬哲學、隨之走入基督教社會,對很多基督徒而言,這種基督教遭遇異教、遭遇希臘羅馬文化的侵襲,內心衝擊是很激烈的。

朱力阿斯二世教皇,竟然本身就是個酷愛希臘羅馬文藝的教皇,他必須要妥善處置這種信仰遭遇信仰、文化遭遇文化的狀況。朱力阿斯二世雖然以獨斷好戰著稱,對藝術文化的寬容,卻叫人吃驚。

拉斐爾25歲那年,朱力阿斯二世邀請拉斐爾為梵諦岡宮的簽字大廳畫壁畫。這種裝嚴肅穆的場所,壁畫內容該畫什麼呢?拉斐爾與教皇、學者們交換意見許久以後,決定依據詩人德拉‧欣雅杜爾的詩來配畫,以歌頌神學、哲學、詩歌、法學為內容。

拉斐爾在四面牆上畫了四幅壁畫:神學的「聖禮之爭(或教義之爭)」、哲學的「雅典學院」、詩歌的「帕拿巴斯山」、法學的「三德」。聖禮的辯論這幅壁畫,拉斐爾將之切割成上下兩部份,上為上帝,耶穌,鴿子(聖靈),施洗約翰,馬利亞與使徒們,中間為翻開福音書的小天使,下為爭論彌撒聖體的聖徒們,內有多明我,方濟各,托馬斯阿奎那,但丁等。還有四位制訂教義的教會之父哲羅姆、格里戈利、阿甫羅西、奧古斯丁。

拉斐爾透過不同時間中人物的匯集,表達出神學與教義之成形,是在歷史中、在各種賢者的參與中匯集而出的智慧,它們包括研究聖經、思想、禱告、信仰實踐與爭辯的種種過程。而這整個歷史過程,上帝都有參與,這就是拉斐爾個人信仰的寫照。

「聖禮的辯論」正對面就是「雅典學院」。兩畫對稱,用以表明「啟示的真理」(神學教義)與「理性探求真理」(哲學)的平衡。在「雅典學院」這幅畫中,拉斐爾把不同時期的人全都集中在一個空間,古希臘羅馬和當代義大利50多位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薈萃一堂,表現自己篤信人類智慧的和諧、並對人類智慧的讚美。這麼多哲學家集中於一畫面,拉斐爾很聰慧的把不同人物,按其個別的思想特點,以最易讓人理解和感覺的方法繪畫出來。

在畫中廳堂右邊有雕像智慧女神雅典娜、左邊是文藝之神阿波羅。最中央是柏拉圖(腋下夾「蒂邁烏斯篇」手指天),亞里士多德(一手拿倫理學一手指前)。這是古希臘唯心和唯物之爭。(拉斐爾把柏拉圖繪成達文西的臉,以表達他對達文西的敬重。)

圖中還出現的學者有畢達哥拉斯、伊比鳩魯、赫拉克立特(他是西方最早提出「樸素辯證法」和「唯物論」的卓越代表)、古希臘犬儒學派哲學家迪奧基尼、蘇格拉底、亞歷山大、斯多葛派哲學家芝諾、歐基里得、托勒密、然後拉斐爾也把自己潛藏進畫中,用以表達他渴望走進這人文薈萃的場所,參與進神聖的知識殿堂 — 從數學到音樂,到哲學到科學,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和諧,如此神聖、如此有秩序。這就是一貫的拉斐爾作風,一如他的聖母像,他透過神學、哲學壁畫,表現出他和諧與理想的人文主義特質。

第三面牆主題是詩學。拉斐爾畫「帕拿巴斯山」,以藝術文學保護神阿波羅為中心,環繞他的為分管文學、藝術、科學的九位文藝女神和古今詩人。

最後一面牆法學,拉斐爾畫「三德像」,三德包括真理『女人看鏡子』、權力『腳伏獅子,手拿代表法律的樹枝』、節制『手拿繩索看天』。另外,窗戶兩側壁畫是「皇帝查士丁尼頒佈法典」和「教皇格里戈利頒佈教令」,拉斐爾藉此表明政權與教權應當是平等的,不同的是一個管世俗、一個管教會。這再一次顯明拉斐爾人文主義的特質。

拉斐爾的思想觀,影響深遠,現今天主教、基督教與學術殿堂的發展,都尊崇他的觀點,他是以畫筆代替文字的偉大思想家。他順應教皇需求,調和異教與基督教信仰、美的創造和擁有;他帶給我們寧靜,不會在理智與情感間衝突、或軀體與靈魂間矛盾,他所見都是對立的協調。他的藝術將一切都理想化,宗教、女人、音樂、哲學、歷史。

拉斐爾晚期繪畫透露些許不同於過去風格的端倪。他的西斯汀聖母(畫中有教皇西斯丁二世而得名)。不同於過去天倫之樂型的聖母像,拉斐爾讓西斯丁聖母緩緩向人走來,為了使祭壇上的聖母有向人移動的感覺,拉斐爾使觀賞者越向畫走近,聖母便越向人走來。

此外,還放棄一般的遠近法,使畫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模糊,似虛若實,又在金字塔穩定構圖中,加上橢圓形的運動旋律(透過衣裳皺折和色彩安排)。這種棄文藝復興重要的形式,以表現出聖母不僅只是絕對美的觀念、更是可以讓人親近依靠的聖母,是可以在她身上哀哭的聖母,這意味著什麼呢?

他最後一幅作品主題是「主顯聖容」,拉斐爾在基督榮耀的身側,畫下親賭此景的兩位門徒,但是,畫下方卻又畫了人世間的騷亂:妓女罪犯、癱子病患、癲癇患者….,他們都把手指向或臉仰望著耶穌,對他們而言,主顯聖容,不只是一個歷史故事,而是他們生命當中翹首企盼、時時渴望的迫切需要。

為何拉斐爾到晚年,走向對悲憐苦難者的描繪?繪畫主題也從美,走向苦難中的盼望?甚至導致藝術史分期,把拉斐爾晚期作品歸於另一時代的啟蒙,從繪畫主題可看出拉斐爾走向另一種神秘體驗。

拉斐爾有多張聖母圖,都是聖母瑪利亞帶著兩個小孩,穿著衣服、拿著金雀或權杖的小孩是,猶太教權貴撒加利亞和伊利莎白所生的小孩施洗約翰,沒有衣服穿的小孩是耶穌。為什麼拉斐爾以畫代筆的說,施洗約翰和耶穌是聖母瑪利亞的兩個兒子?

這要從馬利亞到撒加利亞家裡工作開始談起,依據聖經,撒加利亞和伊利莎白老年得子,但是,伊莉莎白年老沒有辦法餵小孩子奶,因此需要找一個奶媽,他們找還是處女的馬利亞,處女怎麼會有奶?因此撒加利亞家族要她懷孕。

馬利亞一定是家庭貧窮,才會接這樣的工作。馬利亞懷孕之後,當了施洗約翰的奶媽,照顧施洗約翰長大後,撒加利亞家族就不要馬利亞了,將懷胎六甲的馬利亞扔給約瑟,因此,馬利亞才會窮困到在馬廄產下耶穌。

從傳統猶太社會到現在台灣社會,人們大多歧視未婚懷孕的婦女,也歧視小三,認為這種女人是淫亂、私生活不檢點。但是拉斐爾卻還原《聖經》的原貌,奪到詮釋權、話語權,將馬利亞畫得像仙女一樣,對待施洗約翰和耶穌充滿慈愛,這是對歧視弱勢者的猶太主流社會價值觀一個嚴厲的指控。

拉斐爾從來不畫撒加利亞與伊利莎白幫忙照顧施洗約翰的圖,顯示他的內心認為,那二個人不是好父母,不是社會典範;同樣的拉斐爾也不畫耶穌的爸爸約瑟。這應該也是保羅等門徒的觀點,顯露出他們反猶太傳統社會的精神。

這同樣是對現代許多為人父母者的嚴厲指控,在台灣社會也經常發生親生父母失控之下,殺掉自己的小孩,或讓自己的小孩被強暴、經常被暴力毆打,並沒有盡到保護子女的職責,無法以身作則、終身多元學習帶領子女成長。

台灣從蔣中正開始,大部分國民黨的權貴階級一直都有買春的生活習慣。買春是蔣中正、孫中山等年輕時的生活習慣。事實上,蔣經國一直都有透過黨政高層接受性朝貢的習慣,直到晚年身體不行才停止。

但是傳統的國民黨權貴與新聞媒體,一直在抹黑性工作者,歧視他們,造成社會輿論壓力;事實上,滿腦子淫亂思想的是這些權貴階級。蔣經國統治時期,台灣的外交部一直都有用買春的手段來賄賂國外政客,這是台灣外交部的傳統外交手段。

上帝,並不歧視性工作者,耶穌已經講過了;性工作者絕大多數都是努力在為生存奮鬥的人,他們的求生意志顯示出他們品德的高貴;買春者,幾乎都是滿腦淫念、以大欺小的權貴,他們充滿霸凌的思維,這才是可恥的。

【圖片來源∕slideshare.net、uffizi.org、維基百科、z7621941.pixnet.net】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