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代(三十) 台灣需要文藝復興運動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是以希臘化的基督教為基礎,先影響沒落的羅馬帝國義大利地區,接著衝擊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以致發展工業革命,文學革命、宗教革命、知識革命、法國大革命,最後創造出現代文明。
台灣必須要發動「文藝復興運動」,目的是要創造一個以台灣本土文化靈感為基礎的世界級新文明。在台灣長久的歷史中所發生的各種人事物,有許多具有啟發性,這是文明的胚胎,台灣文藝復興運動要集結各種人才的力量,將豐沛的知識注入台灣本土的事物中,成為獨立自主的新知識領域,成為一個新的學派,也是一個新的產業,更是一個新的生活模式。
為了建立一個台灣文藝復興運動發展的社會環境,領袖們有兩個主要工作要做:一、必須不斷地接受教育、強調人權,讓所有的人都活在兩人權公約的規範下。二、必須立志成為終身多元學習的社會典範。
為什麼重視人權對發展文化非常重要?因為有許多創新發明一開始是違反傳統社會的,例如香奈兒設計女性穿褲裝,違反當時上流社會女性必須穿蓬蓬裙的風俗,但是最後證明職業婦女確實需要穿褲裝才能與男性一較長短。
此外,有許多新的文化出現在想像不到的地方,由被當時代社會上看不起的人所發明,例如,歐洲上流社回都看不起西班牙吉普賽女郎,認為那些人與走私販都是非常低等的,但是,比才以此為主題寫出來的歌劇《卡門》,卻成為歌劇界的經典。
社會自由競爭一定會發生,許多社經地位高的人表現不如下層社會的弱勢者,當然也可能發生同樣社經地位的人因為競爭產生嫉妒心的問題,這時絕對要避免發生以大欺小的情況,才能夠使新的文明發展下去,因此人權的保障對發展文化與文藝復興運動非常的重要。
Facebook的創辦人馬克左伯格做「男女比一比網站」,要哈佛學生了解自己的美醜,激怒全哈佛大學的高材生,跟他合作未果的划船隊隊長也跑去跟校長抗議,如果這個時候哈佛大學學校高層沒有全力保障馬克左柏格的人權,就不會出現Facebook。
為什麼領導者自己成為終身多元學習的典範非常重要呢?因為只有不斷處在學習狀態的人,才能保持謙卑開放的心境,尊重各種人才的智慧與才能。有許多領袖表面上謙卑微笑,實際上非常驕傲獨裁,他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才或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就控制不住自己的生物慣性,外行領導內行,東管西管,最後變成霸凌,摧毀人才。
因此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者們,一定要養成五育均衡並重的生活習慣,才能夠尊敬與欣賞各種人才,向各種人才學習,配合他們的需要,「教學相長、彼此互相學習」,這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主要核心精神之一。
過去台灣已經發掘許多本土文化,但由於這些本土文化精緻度不夠,僅被視為庶民文化,無法成為世界性的文化資產,更無能力領導世界潮流。舉例來說,台灣的小吃,碗粿、臭豆腐、大腸麵線……有本地特色,但是無法與法國藍帶廚師、日本懷石料理相提並論。
反觀音樂家貝多芬是德國的本土文化,但是他的作品等級是國際性、歷史性的,音樂人要能完美地演奏或指揮貝多芬的曲子,才會被古典音樂界視為頂尖專業的音樂家,這已經成為古典音樂界的傳統。 義大利的法拉利跑車和日本的本田機車都是當地的本土文化,同時又是世界性的經典。這就是台灣文藝復興運動要追求的目標。
台灣民族主義的基礎是,我們必須要有超越目前國際水準的台灣文化。有志改革的意見領袖應該主動了解台灣的小商家、小企業有哪些優缺點?遇到甚麼樣的發展困境?一一發表看法,加以評論,撰寫文章或製作專題影片,發表在網路上,以供社會大眾討論、批評與提供意見,將來集結成冊就成為一種個體經濟學,為台灣學術界注入新的力量。
如果意見領袖可以拜訪台灣各種小商家、小攤販、小企業,就可以帶領台灣社會大眾開拓視野,了解在地的文化,意見領袖與在基層打拚的小商家、小攤販、小企業站在一起,幫助他們改善自己,直到可以以小博大,擊敗大企業,成為世界性的資產。
社會改革組織辦的學術研討會,教授們應該講解盧梭、霍布士的理論………,但是這些學術理論對台灣百姓來說太遙遠,他們不知道跟自己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所以,教授們應該用所學的理論,研究台灣所發生的事件,以白話文跟百姓說明。
舉例來說,政治學學者可以拿各種政治新聞與評論的資料為基礎,從新北市長侯友宜、台北市長柯文哲的施政疏失,分析出他們的能力與程度,預測他們將來的執政可能會發生什麼問題?能夠做好哪些事?
名嘴與司法官、政客等知名人士,他們的言行展現了什麼? 影響社會大眾更理性,還是變得更不理性?每一個知名人士,都自然而然負有社會責任,就是促進社會大眾追求理性、學習、守信用的責任,如果缺少這些基本的教化作用,人的罪惡就會到處氾濫。
信任韓國瑜、馬英九,能讓自己的品德超越孔孟、耶穌麼? 如果缺乏提升個人品德的力量,社會的意見領袖就不值得信任。
政府官員,如果不確定自己的專業能力是全國頂尖的,又想保住權力,這就是沒有品德,根本沒有資格掌握權力;這樣的人一定會害慘社會大眾,汙染社會大眾的生活習慣,造成社會瀰漫崇尚「不專業的人掌權」。
任何一個政客,對於自己公開說過的話,沒有辦法守信用,就是沒有品德;如果他的社會支持度愈高,也代表社會的道德愈墮落,他已經使得社會大眾崇拜「不守信用」,這樣的社會一定充滿了衝突。
大學生要用國際級的教科書來檢驗自己的教授的言行,區別兩者之間的差異,區別之後,自己就要抉擇,要選擇什麼樣的品德標準來生活? 大學教授,如果沒有立志要成為國際級的大師,那麼就是缺乏品德,不配為人師表;一個大學教授,如果沒有鼓勵學生超越教授自己的成就,就是沒有品德,也不配為人師表。
社會上的任何組織,包括政黨組織,他的領袖一定要具備某一種專業能力,如果他是那一個領域的頂尖專家,那麼,這個組織才有發展的可能性,他也才有社會教化的功能。
法律,只是最基本的道德標準,絕對不是高尚的品德標準;因此,法律必須要由全國最頂尖的專家不斷地修改,透過這個過程,來引導社會大眾提升生活品質與道德品質。 所謂的專家,就是那個專業領域當中最理性、最有正義感,有最高的嚴密思考邏輯能力,因此,他的想法,才有資格成為社會多數人生活的準則。
從客觀上來看,兩千多年前耶穌的言行,違反了當時代猶太社會的道德標準,但是實際上,他立起了人類前所未有的人性光輝標準。要能夠成為這樣的人物,一定是經過長時間的理性思考與生活磨練,確定超越以往的所有標準。耶穌的言論,就是以摩西的《十誡》為基礎,立下更高的理性標準,在行善、扶助弱勢、寬恕、博愛、理性上,都更加地提升,更能發揮人性的價值。
1948年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是以兩千年前耶穌的基本道德來訂定的,已經不算高級的社會生活準則,我們要用《世界人權宣言》的標準,來檢驗每一個政府官員的言行舉止,符合的人也不過才61分。公務人員必須要在生活習慣上,超越《世界人權宣言》,不然就應該被譴責。
教育學者也應該研究這些政治人物過去的成長背景,與他們現在的政績之間的關聯,是什麼樣的教育背景讓劉政鴻縣長會虧空國庫、搶奪農民土地?是什麼樣的教育背景讓韓國瑜市長產生不守信用的生活習慣?建立一套判斷標準與模式,讓百姓將來比較不會選錯人。
多數人的喜好、思想、生活習慣與知識,形成台灣的主流文化,又稱為流行文化。台灣的流行文化與其他國家有何不同?可以從新聞網站、網路部落格收錄的台灣史、台灣之光、台灣趣聞、台灣美麗的風景、台灣人的愛情觀、台灣各種熱愛學習的人,以及環保、法律、醫療衛生、藝文新聞看到概貌。
文藝復興運動要促進好的文化在台灣社會流行擴散,讓不同文化彼此交融,演化成新的文化,舉例來說,台灣有柯秉逸、吳珈慶、趙豐邦、張榮麟、張玉龍等球王,但是撞球文化還不夠強,撞球沒有成為很普遍的休閒運動,也沒有因此發展出台灣品牌的撞球運動服、運動鞋、撞球桌等產業,也沒有以這些球王奮鬥為主題創作的小說、漫畫、連續劇、音樂。這是暴殄天物、浪費人才。文藝復興運動就是要召集各類型的人才,以台灣的各類型世界級明星為主體,來發展文化,這是最具有台灣特色的文化。
台灣的文化要具有歷史永恆性,才能成為23世紀文明發源地。因此,台灣人要學習歷史上最重要的經典,聖經、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論語、老子、孟子、佛經……,然後形成新的文化。例如,台灣人實踐《聖經》的經驗與體會,是台灣本地的文化,不是原本的猶太文化,也不是歐洲原本的基督教文化。
台灣人學習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之後,用學到的哲學彼此辯論台灣的政治、經濟、科學、環保、司法,推動各領域的改革,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就成為台灣文化。文藝興運動要以專業學術與古典經典的觀點,彼此相互對話,一起評論時事、參與各種生活上的細節;學者把自己當成盧梭、培根、貝多芬、孔子、耶穌、但丁……等大師,身體力行、互相對話、一起寫春秋。
台灣人學習《論語》、《老子》、《孟子》之後,討論《論語》、《老子》、《孟子》哪些話是對的,哪些落後時代需要修正,依據台灣工商社會、農業社會與原住民的需要,重新詮釋數個新的版本,台灣人重新詮釋過的論語,裡面的孔子已經不是古代魯國的那個孔子,而是充滿台灣精神的孔子,他會對抗中國那一群獨裁者、審判他們,而不是為中國共產黨權貴階級背書,這是台灣獨有的文化。這是台灣文藝復興一定要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