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廿四) 貝多芬(Beethoven) / 歐文 (Robert Owen)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年)是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國作曲家,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 ,一生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早期貝多芬家庭情況還算如意;老路德維希有酗酒的習慣且脾氣暴躁,母親則體弱多病,這是日後作為長子的貝多芬必須挑起家庭重擔的重要原因之一。 貝多芬可能在5歲時患有中耳炎,但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這可能為其日後的耳疾埋下禍根。
貝多芬很小就開始接受音樂訓練,啟蒙老師正是其父,為了使自己的兒子貝多芬也成為一位神童,貝多芬稍有彈錯就是一頓毒打。貝多芬在8歲時就能在科隆登台演出,11歲就在劇院樂隊演出,13歲就成為風琴師,並發表了3首奏鳴曲,甚至會在深夜練習,貝多芬因此在上學時顯得注意力不夠集中。 11歲的時候,他因父親財力不濟而被迫輟學。
貝多芬跟隨樂隊指揮奈弗學習鋼琴和作曲,他要求貝多芬研習前輩的作品,如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再來是同時代音樂家的名篇,如莫札特的作品。貝多芬在1783年代表奈弗出任,宮廷樂隊羽管鍵鋼琴演奏家。
1787年他決定帶著科隆大主教的推薦信前往維也納,拜莫扎特為師,後來因為貝多芬母親的病危消息而中斷。1789年貝多芬入讀波昂大學,使他瞭解當時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思想。這種影響,反映在貝多芬後來的作品中,特別是有著解放政治囚徒情節的《費德里奧》裡面。
不久之後, 奧地利作曲家海頓在從維也納到倫敦的旅程中兩次在波昂逗留,接觸到貝多芬,並對貝多芬一首清唱劇大加讚賞,海頓因此勸科隆大主教將貝多芬送到維也納深造。1792年11月10日,貝多芬抵達維也納,正式到海頓處上課。因此在據說海頓強烈批評他的Op.1裡面的第三首c小調三重奏時,貝多芬會認為這是妒嫉使然。
但海頓的批評體現了18世紀末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比較大眾化)的衝突:音樂是否是專屬上層階級的奢侈品? 貝多芬無疑正在努力打破這種貴族特權。著名的薩列里也為貝多芬非正式地上過聲樂課。貝多芬在維也納不但學習到當時最先進的音樂理論,而且體會了前輩的音樂實踐經驗。
1795年他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曲目是他於1794到1795年創作的《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在時間上比第一號要早),由他本人演奏鋼琴。演出獲得了成功。
1799年,貝多芬發表了可能是他最早的最受歡迎作品:c小調《 悲愴奏鳴曲 》(即第8號鋼琴奏鳴曲),被認為是表現了貝多芬面臨耳疾的痛苦,準備承受命運所帶來的煎熬。同年,他在1799年下筆的第一交響曲完成。這些早期的作品,都有著海頓、莫扎特等人的古典主義風格,個人情感的隱藏。
貝多芬的耳疾導致出現自殺的念頭,但由於音樂,和一種模糊的對世人的使命感,讓他不致走上絕路。 而在同時期的《第二交響曲》卻意氣風發,全無惆悵陰霾,讓人看到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歌頌。
18、19世紀之交,法國大革命震動著歐洲大陸,搖搖欲墜的神聖羅馬帝國更是因此而走向歷史的終點,德意志民族在等待統一的時機。此時登上歷史舞台的拿破崙以維護共和、捍衛革命的面目出現,一時間成為很多青年心目中的「 普羅米修斯 」,是革命的代表和革命原理的傳播者。而為此誕生的,正是《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這部交響曲,是音樂史發展到當時為止所見的最宏大的器樂作品,不但是貝多芬自己創作史上的轉折點,更是交響曲發展史上的轉折點。
1804年5月,法蘭西第一帝國成立,後來拿破崙稱帝。對貝多芬來說,這不單單是共和制被帝制取代,而是拿破崙背叛了革命。當時的貝多芬不論對拿破崙有多反感,後來肯定有所緩和,在1809年一次拿破崙原定出席的音樂會上,貝多芬指揮了這首《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1812年夏貝多芬出外修養,在6月底離開維也納,經在布拉格短暫逗留後7月5日去到特普利採(Teplice),並會見了歌德。《命運交響曲》非常清晰明確地促使聽眾,置身處地的去感受作曲者本人的情緒心境,這種互動,之前海頓、莫扎特都沒做到的。 1830年歌德在聽過孟德爾頌為他用鋼琴演奏過此曲之後,說道音樂太「狂野」。
1822年,他才真正重視這部《第九交響曲》的創作。 此時他還有《莊嚴彌撒》寫作在身。 交響曲大部分都是在1822到1824年完成的。 其實貝多芬最晚在1793年,就有為席勒 1785年的《 歡樂頌 》譜曲的打算。他在1824年4月完成該交響曲,在維也納卡特納托劇院首演,演出很成功,盛況空前。
貝多芬的音樂接受「平民化」和「社會主義化」的文化都在《第九交響曲》上找到線索。貝多芬的音樂可謂是西方浪漫主義音樂的典範及開源之作。 經過舒伯特 、 孟德爾頌、華格納、羅伯特•舒曼、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和威爾第等等作曲家的努力下,浪漫主義音樂得以開花結果,繁盛了整個19世紀。
貝多芬:
1. 我決心掃除一切障礙,我相信命運不會拋棄我,我恐怕需要充分估量自己的力量,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2. 我要向我的命運挑戰。
3. 你們會問,我的樂思從哪裡來? 我可說不準:反正是不請自來,直接或間接的。 我幾乎伸手就抓住它們,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在樹林裡、在漫步時、在夜闌人靜時、在天方破曉時,應情應景而生,在詩人心中化成語言,在我心中則化為樂音,發響、咆哮、波浪湧起,直到最後具體化作一個個音符。
4. 就在這兒我寫下了溪邊的景色,而在那邊, 黃鸝 、 鵪鶉 、 夜鶯 、 杜鵑則在樹梢上和我一起寫作。
5. 我只希望自己能給這個世界一些美好的音樂,然後就像一個老頑童一樣,在各位體面的先生面前了結塵世上的事。
6. 若是為了更美麗的東西的話,任何規則都可以破壞。
7. 成名的藝術家反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們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
8. 凡領悟音樂的,便能從一切煩惱中超脫出來。
9. 我未曾想過寫譜是為了名譽與榮耀。我一定要把內心深處的東西釋放出來,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
10.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11. 愛,是人生的合弦,而不是孤單的獨奏曲。
12. 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啊,多麼幸福的時刻啊!當我能接近這地步時,我該多麼幸福啊!
13.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它絕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 — 噢! 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多麼美好!
14. 通過苦難,走向歡樂。
15. 智慧,勤勞和天才,高於顯貴和富有。
16. 那些立身揚名、出類拔萃的,他們憑藉的力量是德行,而這也正是我的力量。
17. 在全人類中,凡是堅強 、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
18. 年輕人把受教育求進步的責任,和對恩人及支持者所負的義務聯結起來,是最適宜不過的事。
19. 對於富有才華和熱愛勞動的人來說,不存在任何障礙。
20. 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
21. 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
22. 在困厄顛沛的時候能堅定不移,這就是一個真正令人欽佩的人的不凡之處。
23. 痛苦能夠毀滅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毀滅。
24. 創造就需苦難,苦難是上帝的禮物。
25. 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裡,百折不撓。
26. 不要懶懶散散地虛度生命。
27. 我不知道有什麼比教養一個孩子成人更神聖的職責了。
28. 自由和進步是藝術的目標,就如同整個生命的目標。
29. 醜惡,穿行於充滿慾望的路徑,引誘許多人跟著它走。美德,追求一條險峻陡峭的途徑,對人類較少誘惑力。
30. 只有勤奮不懈的努力,才能夠獲得那些技巧。
-
羅伯特•歐文 ( Robert Owen ,1771–1858年),英國烏托邦社會主義者,也是一位企業家、慈善家 。歐文出身貧寒,當過學徒、店長、後來成為了一家工廠老闆。 他在自己的工廠中主動縮短工人的勞動時間,改善福利條件,提高工資。他曾為十歲以下的兒童開設了託兒所、幼兒園和小學,為從事生產的少年建立了夜校。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歐文對人類教育理論寶庫的一大貢獻。他認為,要培養智育、德育、體育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必須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為了普及教育,歐文主張建立教育制度,實行教育立法。歐文認為:「教育下一代是最最重大的問題」,「是每一個國家的最高利益所在」,是「世界各國政府」的「一項壓倒一切的緊要任務」。
為了使每一個孩子特別是勞動人民出身的孩子,從出生起就受到最好的教育,歐文主張應當立即為勞動階級安排一種國家教育制度。歐文還詳細地列舉了教育法案的具體條款,如教育部門的領導人選、教師培養,經費開支;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教學方法的確定;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並論證和闡述了立法的理由。
1824年歐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買下1214公頃土地,開始新和諧移民區實驗,但失敗告終。歐文在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無產階級貧困的原因,並從生產力的角度提出公有制與大生產的緊密關係。晚年還提出過共產主義主張。
羅伯特•歐文:
1. 能夠在實際上為最大多數的人,創造最大的幸福的政治,便是最好的政治。
2. 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
3. 寬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
4. 撤銷在人的性格方面產生罪行的那些環境,罪行就不會產生。
5. 環境決定著人們的語言、宗教、修養、習慣、意識形態和行為性質。
6. 人類的幸福,祇有在身體健康和精神安寧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