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十三) 萊辛(Lessing) / 孟德爾頌 (Moses Mendelssohn)

David Wang
3 min readAug 30, 2020

--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年)是德國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藝理論家之一,他的劇作和理論著作對後世德語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1737年到1741年,他就讀於卡門茨的拉丁語學校,1746年9月起,他開始了在萊比錫大學學習神學。很快萊辛就開始從事更世俗化的活動,學習跳舞、擊劍和騎術,並對戲劇產生了興趣。 他在《自然研究者》雜誌和表兄弟繆利烏斯(ChristlobMylius)出版的《激發靈魂的快樂》上發表了第一批詩歌、寓言和詩體短篇小說。

萊辛不到20歲就決定從事自由作家的職業。 他同繆利烏斯一起出版了《歷史論文和戲劇評論》雜誌,此外他撰寫書評、詩歌、劇本(《猶太人》、《懷疑論者》),進行翻譯工作,從1751年起,他還為《柏林特許報》工作。從1752年11月起,萊辛又來到柏林。他翻譯伏爾泰和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作品。他接受了富商溫克勒(Christian Gottfried Winkler)的建議,陪同做一次4年之久的環遊歐洲的旅行。

萊辛是一個涉獵廣泛的作家、思想家和批評家,他是思考市民的自我意識的先驅者,一直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也從爭論對手的論據中尋找真理的蹤跡。 對他而言,真理永遠不是可以為人掌握的,是一個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

萊辛維護了虔誠的基督徒的思想自由,他反對對上帝的啟示的信仰,他相信人類的理性,可以不需要神的啟示自行發展。 此外,萊辛還多次與學術領袖論戰,支持對其它世界性的宗教的寬容。

萊辛:

1. 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佔有更為可貴。

2. 我們的驕傲,多半是基於我們的無知。

3. 缺乏想像力的學者,只能是一個好的流動圖書館和活的參考書,他只掌握知識,但不會創造。

4. 假如上帝把真理交給我,我將謝絕這份禮物,而寧願自己費力去把它找到。

5. 人的價值並不取決於是否掌握真理,或是自認為真理在握;決定人的價值的是,追求真理孜孜不倦的精神。

6. 生活中最沒有用的東西是財產,最有用的東西是才智。

7. 我們浪費自己的健康去贏得個人的財富,然後又浪費自己的財富去重建自身的健康。

8. 我們焦慮地憧憬未來,忘記了眼前的生活;活得既不是為了現在,也不是為了將來。

9. 我們活得似乎永遠不會死,我們死得也好像從來沒活過。
-

摩西•孟德爾頌(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年)是德國猶太哲學家,倡導猶太啟蒙運動。 儘管實際上他本人踐行猶太教正統派 ,他通常被認為是猶太教改革派之父。他在哲學和宗教方面的創作在他所處年代的猶太人和德國人中,都被視為文化先鋒。孟德爾頌在柏林紡織行業也是一個重要人物,為他家族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一派認為信仰須與時並進,真理須由經驗與理論而得,而非從律法書而來。 他們重視個人操守過於禮儀 ,因此其宗教運動表現高度自主,不存著任何權威。 律法為人遵從,並非因它「上天頒布」,乃因它對信仰生活有意義。他們鼓吹改變儀文,把希伯來文寫成的禱文譯成本地話,把風琴引進會堂,並縮短儀式的時間。

摩西•孟德爾頌的家族後代包括,孟德爾頌銀行( Mendelssohn & Co )的創立者約瑟夫•孟德爾頌,以及音樂家范妮•孟德爾頌和費利克斯•孟德爾頌姐弟。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