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八十) 赫克斯利(Thomas Huxley) / 狄爾泰(Dilthey) / 諾貝爾(Nobel) / 詹姆士(William James)
湯瑪斯•亨利•赫克斯利,(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年),英國生物學家,因捍衛達爾文的演化論而有「達爾文的鬥牛犬」之稱。他為了對抗理查•歐文的理論而提出的科學論證顯示出,人類和大猩猩的腦部解剖具有十分的相似性。有趣的是赫克斯利並不完全接受達爾文的許多看法(例如漸進主義),而且,相對於捍衛天擇理論,他對於提倡唯物主義科學精神更感興趣。
作為科普工作的倡導者,他創造了概念「不可知論」來形容他對宗教信仰的態度。他還因創造了生源論(biogenesis,認為一切細胞皆起源於其他細胞)以及無生源論(abiogenesis,認為生命來自於無生命物質)的概念而廣為人知。
17歲時,赫克斯利得到獎學金,接受正規的醫學教育。二十歲時在倫敦大學通過他初次的醫學士考試,解剖學及生理學兩個科目都得到最優等成績。1845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科學論文,描述了毛髮內鞘中迄無人發現的一層構造,此後該層構造即被稱為「赫克斯利層」。
之後,赫克斯利前往英國海軍謀職,即將前往托勒斯海峽進行探勘任務的軍艦響尾蛇號,獲得了駐艦外科醫官的職位。響尾蛇號於1846年抵達南半球,赫克斯利即埋首研究海洋無脊椎動物。他開始將他的發現內容寄回英國。他的一篇論文,「論水母科動物的解剖構造及其間的親屬關係」在1849年被英國皇家學會的「哲學會報」刊出。赫克斯利將Medusae、Hydroid及Sertularian polyps合併為一綱,並將其命名為Hydrozoa綱。
他發現此綱生物的共同點是,具有由雙層膜所包圍形成的中央空腔或消化道。這就是現在所稱棘胞動物們(Cnidaria)的特徵。他並且把這個特徵比作存在於較高等動物的胚胎中的漿液性和粘液性構造。赫克斯利的成就受到肯定,而在1850年返英時獲選為皇家學會院士。翌年,他不僅以26歲的年紀獲頒皇家獎章,而且還獲選為評議會議員。
赫克斯利家族是英國著名的學術世家,湯瑪斯•亨利•赫克斯利的孫子朱利安•赫克斯利爵士,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任主席,並創立了世界自然基金會,朱利安的同母弟弟阿道斯•赫克斯利是作家,異母弟弟安德魯•赫克斯利爵士是生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
赫克斯利的傳世名言:「試著去學一切的一點皮毛,和某些皮毛的一切。」(Try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編註:赫克斯利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博學多聞,也要學有專精。學一切的一點皮毛就是博學多聞,了解每件事情的大略知識;某些皮毛的一切就是學有專精,徹底研究清楚某一個專門領域裡的所有知識。
-
威廉•狄爾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年),德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他曾研究黑格爾青年時期的手稿,於1906年發表了《黑格爾青年時代的歷史》。
最初屬於新康德主義,後轉向生命哲學,致力於所謂「歷史理性的批判」,主張「歷史的相對主義」。 認為哲學的中心問題是生命。通過個人「生活的體驗」(Erlebnis)和對生命同情的「理解」(Verstehen),就可認識到文化或歷史即生命的體現。
強調和不同的生活類型(理性的、情感的、意志的)相應的是不同的宇宙觀,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有不同的宇宙觀為其特徵。 他同時認為,任何一種宇宙觀都是相對的,這就是歷史主義的要義。著作有《精神科學導言》、《哲學的本質》、《世界觀、哲學和宗教》等。
-
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年)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矽藻土炸藥的發明者。他曾擁有Bofors軍工廠,主要生產軍火;還曾擁有一座鋼鐵廠。在他的遺囑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財富創立了諾貝爾獎,各種諾貝爾獎項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鍩(Nobelium)就是以諾貝爾命名的。
諾貝爾出生在斯德哥爾摩,他與家人在1842年遷往俄國的聖彼得堡。在那裡,他的父親開始了「魚雷」的研製工程。諾貝爾開始師從研究化學的俄羅斯教授Nikolay Nikolaevich Zinin。諾貝爾18歲時去美國學習了四年化學,期間為John Ericsson工作了一小段時間。
1859年,他的哥哥接管了父親的產業。等諾貝爾返回瑞典後發現他的父親的工廠已經破產,便開心地投身於研究炸藥製造,主要是如何安全的生產和使用矽藻土炸藥。但1864年9月3日,一場大爆炸發生在斯德哥爾摩的工廠Heleneborg,造成5人死亡,其中包括諾貝爾的弟弟。
諾貝爾發現,只要把硝化甘油和矽藻土之類的惰性吸收劑混合在一起,加工起來就方便安全多了,1867年,諾貝爾把這種混合配方註冊專利,並命名為「Dynamite」(其意為希臘文的「力量」),即後來的矽藻土炸藥。
諾貝爾有著豐富的創造力並有過人的天賦,他有著多國語言的技能。儘管缺乏正式的中等和高等教育,諾貝爾仍然熟練運用六種語言,瑞典語,法語,俄語,英語,德語和義大利語。他還有文學技能和撰寫詩歌。但一直到諾貝爾垂危的時候,他唯一的一部劇作才得以付印。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被認為是「誹謗滋事、褻瀆神明」,諾貝爾過世就幾乎全都被銷毀了,只有區區三份得以倖存。
最初的諾貝爾文學獎於1895年制定,這是源於諾貝爾當時寫下的遺囑,獎金來自於他的大部分財富。自1901年,該獎項已授予許多傑出的先生和女士,他們的傑出成就表現在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和致力於推動世界和平。
-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年),美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他的弟弟亨利•詹姆斯是著名作家。他和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一起建立了實用主義。詹姆斯出生於紐約市,1861年就學於哈佛大學勞倫斯理學院。1864年進入哈佛醫學院並與1869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他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和身心性疾病,經常靠閱讀《聖經》來維持意志力。為了休息和治療,曾到歐洲旅行。1887年結婚,健康狀況漸趨好轉。1875年成為哈佛德心理學講師,講授解剖學和生理學。1876年到哈佛哲學系任教,1907年退休。
威廉•詹姆士是一個非常寬容的哲學家。 他認為實踐是生活之路,雖然每個人都是從生活的實踐中獲得他對世界的看法,但詹姆士認為,每個人從生活的實踐中獲得的看法是不同的,這是理所當然的。
詹姆士:
1. 要研究一個宗教信仰,要研究這個宗教信仰的核心,而不必研究其組織結構。因為一個宗教的組織結構只反映了其核心的一小部分。
2. 人有巨大的潛能尚待開發,人的意識只有很少一部分為人所利用。
3. 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4. 改變你的想法,你就能改變你的生活。
5. 人可以藉由改變態度,改變生命。
6. 我們的弱點,也許會給我們提供一種出乎意料的助力。
7. 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8. 不管你知道多少金玉良言,不管你具備多好的條件,在機會降臨時,你若不具體的運用,就不會有進步。自己有好的構想,而不貢獻出來,人生就不會改善。
9. 變得有智慧的方法是,了解什麼應該忽視。
10. 真正的文化以同情和讚美為生,而不是以憎厭和輕蔑為生。
11. 人的難題不在於他想採取何種行動,而在於他想成為何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