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八五) 易卜生(Ibsen) (二之二)

David Wang
Jan 30, 2022

--

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 1828~1906):

1. 千言萬語給人留下的印象,不如其一次行動來的深刻。

2. 只有最堅強的人能夠,孤獨的站立起來。

3. 不因幸運而固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

4. 多數人總是錯誤的,而少數人也不常正確。

5. 每一個生命都有責任,我們的罪過,不在於所為之惡,而在於未行之善。

6. 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

7. 奪走了普通人生活的幻想,也就等於奪去了他的幸福。

8. 金錢可以是許多東西的外殼,卻不是裡面的果實。

9. 真理的精神和自由的精神才是社會的支柱。

10. 人的靈魂表現在他的事業上。

11. 一個人為自由和真理出征時,絕不應穿上自己最好的衣褲。

12. 年輕的一代將會來敲我的門。

13. 人的第一天職是什麼,答案很簡單:不掩飾你自己。

14. 一個人為了活下去,一輩子要付出多麼大的代價啊!

15. 我要攀登頂峰的頂峰,我要再一次看看日出, 我要把上帝許下的這塊福地看個飽,直到眼睛看疲倦了為止。

16. 如果你懷疑自己,那麼你的立足點確實不穩固了。

17. 每個人對於他所屬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18. 生存乃是不斷地在內心與靈魂交戰,寫作是坐著審判自己。

19. 在自由社會裡,報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20. 在藝術中應當堅守勿失的,不只是天生的才氣,還有充實人生,使人生富有意義的熱情與痛苦;否則你就不能創造。

21. 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緊的還是救出自己。
-

編注:

1. 如果一個社會裡,所有的人都認為,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屬品,那多數的女性自然也會這樣看自己。因此,易卜生創作《 玩偶之家 》,要讓女性產生自覺,覺醒到自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生命。

2. 娜拉的丈夫總是稱她為「我的小鳥」或「我的小松鼠」,在她的丈夫的心目中,她不是一個人,不是獨立自主的生命,她只是一個玩偶;娜拉最後發現,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去了解真相,而不是成為丈夫的奴隸。因此娜拉離開她的玩偶世家,去發現什麼是真的,什麼不是真的。

3. 在易卜生的時代,社會的道德要求男性與女性一旦結婚,必須永遠維持婚姻關係;如果離婚,也是因為男性休妻的關係,而不是女性拋棄男人;此外,當時的社會認為離婚是醜聞,離婚的女人是有問題的。

4. 易卜生提出新的看法,他認為有許多婚姻桎梏女性的獨立性,也縱容男性的父權主義,婚姻變成獨裁者控制奴隸的監獄。生命的重點應該是,讓所有的人愈來愈獨立自主,愈來愈了解生活各層面的真相。

5. 因此,易卜生認為,女性應該有權利要求離婚,去追求自己的人生。離婚不是醜聞,離婚的女人不是有問題的女人,許多提出離婚的女人是追求獨立自主生活的人;「女性」不應該被丈夫定義,也不應該用婚姻來定義,社會應該用知識水準、獨立生活的能力來定義女性的價值。

6. 中東地區的父權主義思想強烈,女性沒有人權,主因就是中東地區的人,沒有看過易卜生的戲劇,所以思想無法突破。

7. 《群鬼》的女主角相信:她的愛,可以感化她的愛人。這是很多女人的想法;很多被家暴的女人,都抱持著,「我原諒他,他就會變好」,一味地姑息,結果就被家暴而死。

8. 易卜生為了讓女人和無知的神職人員清醒,寫了一齣悲劇,讓女主角聽她的牧師的話,與她的愛人結婚了,但她並未獲得她所希望獲得的,到他死為止,她的丈夫始終與其他女人有往來,並且他們的孩子患了梅毒。

9. 女性無法讓男性專情地愛她們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知識。如果女性缺乏頂尖的一技之長,也不夠博學多聞,她就沒有辦法協助丈夫在社會競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因此他們必然尋求其他人的協助。

10. 其次的原因是,女性自己沒有運動專長,因此,沒有辦法在兩性關係中當領袖;體育能力好的人,比較有能力管理,也比較有能力當領袖。

11. 第三,女性若沒有接受過嚴格的藝術專業訓練,魅力就會不夠,情緒也不容易掌控,那麼就很難維持穩定的兩性關係。

12. 第四,男人太爛,有許多不良的習慣無法改變。這個問題是最容易解決的,只要換掉爛男人就可以了。

13. 女性如果無知,她拚命地愛丈夫、愛小孩,要所有的人聽她的,結果就是讓所有的人都變得愈來愈無知,愈來愈沒有前途。普契尼的歌劇《托斯卡》就是一個無知、美貌、只會唱歌的女人,搞垮愛人和革命家的故事。因此,女性一定要將終身多元學習看得比追求愛情更重要。

14. 許多人認為,拯救所有人的英雄,應當會受到萬民擁戴。但是易卜生發現,結果經常是相反;群眾是無知的,到底什麼是對他們好,他們並不知道,大部分的人只注意眼前的利益,自己的慾望,不想面對真實。因此,從古至今的歷史經常發生,先知、改革者被妖魔化、被眾人唾棄、被丟石頭、甚至被處死的狀況,易卜生的《人民公敵》就是要說明這種現實。

15. 其實易卜生的看法,跟《聖經》的看法是一致。整本《聖經》都在說,帶領人類文明進步的中心人物,經常被當時代的社會大眾視為人民公敵,耶穌被釘上十字架處死不是特例。

16. 在舊約聖經裡有許多中心人物,都是人民公敵,例如:雅各被逐出家門,約瑟被哥哥賣掉;摩西要救猶太人,反而被猶太人指控殺人,趕出埃及;先知以利亞要教育社會大眾正確的信仰,結果被猶太權貴階級逼迫追殺,逃亡隱居多年。

17. 易卜生的《人民公敵》指出,個人有時可能比大眾更「正確」,他打破少數服從多數的想法,讓社會大眾學會尊重少數的意見,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產生包容心。事實上,一個有包容性的社會才能讓文化多元發展,族群永續生存。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