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五五) 施托姆(Theodor Storm) / 言情小說
漢斯•台奧多爾•沃爾特森•施托姆(Theodor Storm,1817~1888年),德國小說家和詩人。代表作有《茵夢湖》、《白馬騎士》等。1817年施托姆生於當時處於丹麥統治下的荷爾瀕臨北海的胡蘇姆小鎮,父親是一名律師,母親是佛里西亞人。
1837年進入大學攻讀法律•畢業後回故鄉開設律師事務所,同時開始蒐集整理家鄉的民歌、格言、傳說和童話,並創作了一些帶有田園牧歌情調的抒情詩。1850年發表中篇小說《茵夢湖》,這是施托姆最受讀者歡迎的一部小說,他因此贏得了小說家的聲譽。
1853年創作抒情詩《離別》;同年因表現出對德國的強烈同情,被丹麥統治者取消律師資格,被迫遷居波茨坦做法院義務推事。1864年,爆發普魯士-丹麥戰爭,丹麥戰敗並退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太因,施托姆返回故鄉,任行政長官;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太因併入普魯士後,改任胡蘇姆法院法官。
1888年,完成他最後也是最偉大的小說《白馬騎士》。1888年7月4日,在哈德馬爾申逝世。
中期(1853–1863):這一時期,施托姆被迫流亡異鄉,飽經憂患,開始深入接觸各種社會現實,因此創作的內容突破了原先狹窄的題材,批判當時社會的成分逐漸增加。
晚期(1864 -1888):這個時期的創作中,施托姆更偏重於客觀性的敘述,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結構嚴謹,情節曲折有致,人物形象豐滿生動。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白馬騎士》、《淹死的人》和《昔影隨形》等。《白馬騎士》通過修築海堤這條主線,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基本矛盾。
施托姆筆下的眾多男女為愛而生,為愛而死,雖然不乏甜蜜幸福的愛情和婚姻,但其中以悲劇結局的佔了很大比重,讓讀者不禁扼腕長嘆。施托姆在描寫愛情悲劇時,沒有通過駭人聽聞的場面和刺激人們感官的情節懾服讀者,而是帶著強烈的情感節制,在淡化的藝術描寫中,傳遞著對美好愛情遭到摧殘的哀戚與悲傷。
施托姆小說中青年主人公的愛情,並非無憂無慮的輕鬆,和純淨無雜的甜蜜,而是在喜悅中伴隨著憂慮,在甜蜜中摻雜著苦澀。他們的心靈裡攪合著喜與憂、甜與苦等各種複雜的情感。
正當青年男女們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時候,正當他們憂慮著不幸將要降臨時,悲劇終於來到了。社會的勢力,家庭的權威毀滅了他們理應得到的美滿婚姻,把這些青年男女推入痛苦的深淵,悲劇的主角們懷著不盡的愁苦和深深的遺憾或鬱鬱而死,或淒惶而生。
在施托姆看來,個體生命最終只有回歸到宇宙自然的大生命中,才能獲得超越和永生,他筆下的諸多人物就是在與大自然的融匯合一中,獲得了人格的健康發展和生命的超越。 因而在自然世界中寄予了自由、愛和美的理想。
施托姆在他的小說中對女性命運給予了極大關注,構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女性世界。其中悲劇氣質的女性和美的天使這兩類,在他的女性世界中佔據了主體地位,施托姆在她們身上寄託了對人性的良好願望和深厚的人道主義情懷。
施托姆著墨最多,刻畫最成功的是一些小家碧玉型的女性,她們都具有溫柔善良、美麗的特質,對生活充滿熱愛,對愛情充滿嚮往,可是最終卻由於世俗的種種壓力或者自身性格的缺陷,多以悲劇結局,作者通過這些女性的悲劇命運,批判了當時冷酷的社會現實,寄予了人道主義理想。
施托姆小說中還刻畫了一些擁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女性,她們出身顯貴,然而仍然未能擺脫悲劇性的命運。 典型的如《在施塔茨莊園》的女主人公安妮•雷納。安妮•雷納的悲劇反映了當時由於資本主義的興起,古老的貴族世家紛紛衰落,這些貴族世家的子孫在奢靡的氛圍中被教育成長,在社會的急劇變動中,有一天卻突然發現自己變得一無所有。他們除了所謂的優雅品味和良好教養外,一無所長,當他們失去貴族光環的庇護後,根本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狀況,安妮•雷納最終也只能以悲劇結局。
施托姆小說中還有一類命運截然不同的女性,她們是天使型的人物,她們美麗、善良兼具,是給周圍人帶來無限愛和歡樂的女性,在她們身上籠罩的是一圈愛的光環。 她們生活在被呵護和被疼愛中,同時又毫不吝惜地去關愛身邊的人。 《市場那邊》中的索非小姐,《市政委員之子》中的克里斯蒂娜,《美的天使》中的瑪麗亞,《緘口不言》中的安娜都是這類女性。
-
言情小說:
1. 台灣有很大比例的女性,會閱讀言情小說,一種光談男女感情與慾望的小說,她們不看政論節目、不看報紙,她們自國中、高職、高中以後,甚至一直到婚後,大都在看言情小說(或同類型的漫畫書),許多電視偶像劇的內容也改編自言情小說。因此,言情小說的內容深深影響她們的人生觀。
2. 那些言情小說內容主要有幾項規律的元素:一、男主角一定多金又帥,女主角則長相、知識與能力平庸;但是男主角一定會無條件地愛她,讓她可以任性地不停地情緒失控、遊手好閒。二、將戀愛和性愛描寫得太過重要與美好。這會產生什麼問題?
3. 很不務實,會給讀者帶來很多現實的挫折。如果一個女性長相平庸、無知、無能力,嫁給有錢又帥的男人,她一定會感覺到很大的生活壓力,每一個才能與外貌比自己好的女性都是競爭者,這種壓力會逼使一個人情緒不斷地失控,而大多數男人絕對不會無條件愛她,而是拋棄她。
4. 現代女性不應該要以嫁給權貴為人生目標。平民也會有平凡生活的美好,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要嫁給權貴階級,也要了解必須具備哪些才能,才能扮演好該有的角色。商人的太太是一定要懂商業、經濟與公司組織的,政治人物的太太是一定要懂政治、法律與社會關係的,除此之外還要具備不少才華與服務弱勢者的能力,這些總是言情小說忘了寫的關鍵部分。
5. 由此可以推測,這些寫言情小說的作家,幾乎都很了解台灣社會高中生青春期的自卑心態與生活模式;但是這些作家卻對台灣的權貴階級非常不了解,也缺乏專業素養,簡單的說,相當沒有文化。
6. 言情小說將性愛描寫得太過重要與美好,如果年輕人因此衝動之下就結婚或懷孕生子,然後就發現維持婚姻與養育子女有重重的困難,不像小說那麼美好,結果就會情緒失控,產生家庭暴力,讓子女過得很痛苦、增加許多社會事件,很多燒炭自殺的家庭就是當初考慮得不夠清楚。
7. 因此為了培育優秀有國際競爭力的台灣女性,言情小說必須改革,內容必須寫實且有知識性。言情小說內容必須從以下幾點改革:
(1) 應該強調女性必須具備專業能力,這樣不論男性是否拋棄自己,都能獨立自主求生存。
(2) 女性必須有運動專長,作者應該花更多篇幅介紹各種運動的知識,藉由女主角接受兩項體育專長訓練的故事,帶動全國女性運動。
(3) 女性必須有藝術專業能力,才能長期保持理性、調整自己的情緒,也會因此產生魅力,所以,作者應該介紹女性學習音樂、繪畫、文學、科學的艱困過程。
(4) 女性必須有社會正義感,才有足夠的愛的能力去教育家人與鄰里。因此,言情小說的作者應該讓女主角去參加各種抗爭活動,例如:垃圾大戰、保護石虎運動、為etag收費員抗爭遠傳、保護樹木、維護河川生態,揭發工業空氣污染等等。
(5) 女性必須博學多聞,因此,言情小說的女主角要有每天看新聞的習慣,也要到各處旅遊。女性如果都是井底之蛙,她們就無法拓展閱讀者的視野。
(6) 作家應當讓言情小說女主角喜歡愛默生、蒙田、梭羅、羅曼羅蘭、哥德……那樣的男主角,並且在對話中,讓她們說出那樣的句子,活出那樣的生活態度,潛移默化女性讀者的人生視野。
8. 言情小說的女主角,應該來自於社會各階層、各種職業的人。舉例來說,越南新娘是很好的女主角,她與家人的相處,娘家給她的壓力,萬一遇到家暴該怎麼辦?離婚會遇到什麼困難?在社會工作生存的情況,應該放入小說中。
9. 離婚婦女、晚婚婦女、未婚生子的婦女、婚姻中有第三者的婦女、酒店小姐,年邁的婦女如何當奶奶或婆婆?各種角色如何扮演?如何掌握生命的重點?應當編寫成小說,讓女性閱讀之後知道人生的方向,也了解彼此的立場,減少不必要的社會衝突。
10. 台灣有很多職業婦女,但是言情小說都只談愛情,沒有寫清楚各種職業的真實情況,漁夫的太太如何生活?女性司機的生活如何?在外商公司工作有多勞累?體育選手的生活是什麼?應當寫清楚各種職業的工作內容、專業要求、工作時間長短,讓女性可以了解各行各業,讓高中生容易社會化、融入社會。
11. 女性一生會遇到很多困難,要如何面對?失業該怎麼辦?生病該怎麼辦?遇到家庭暴力該怎麼辦?做家事的方法是什麼呢?如何恰當地採買衣服與整理髮型呢?應當要寫進言情小說中。
12. 女性希望愛情,這並不是壞事,但是,應當寫清楚獲得愛情不容易,也應當要拓展愛情的範圍,有些人可以獲得男人的愛情,卻無法獲得丈夫;有些人無法獲得丈夫的愛,卻能獲得子女的愛;有些婦女對環境與社會付出大愛,這都是很美好的事情。
13. 有些婦女沒有獲得男性或子女的愛,但是願意為弱勢者付出,因此獲得許多老年人與殘障人士的愛,這也很美好。有些人沒有性魅力,子女也都獨立了,平日生活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生活,設立新的人生目標,一起奮鬥,獲得友誼。
14. 言情小說應當成為台灣各年齡層女性的生活指導用書,女性會影響男性和子女,台灣的女性如果都非常有智慧與修養,台灣的國際競爭力瞬間就會增加二倍,台灣就會產生新的台灣特有的文化。
15. 伯朗特姊妹(夏綠蒂和艾蜜莉Charlotte Brontë, Emily Jane Brontë)都是來自於弱勢家庭、努力讀書的知識分子,她們在那個時代成為權貴階級的家庭教師,她們寫的小說內容充滿階級抗爭的意識,對於權貴階級缺乏知識的苦惱,對於知識分子待遇不公平的控訴,這個對社會的階級抗爭運動有極大的影響力。
16. 但是台灣的女性作家寫的小說,絕大部分都在抱怨自己身世的可憐、遭遇的不幸,很少對階級產生抗爭的意識,因此,讀者或女性讀了這些小說或散文之後,只會怨嘆自己人生的不幸,加強宿命的觀念,同時對於社會弱勢者也沒有辦法產生維護社會正義的勇氣。台灣的女性作家缺乏社會階級應該要對抗、翻轉的觀點。
17. 例如:廖輝英寫的《油麻菜籽》充滿順從、服從命運的觀點,沒有抗爭意識,一個女性嫁給男性以後,就只能當奴才,一生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女性讀完油麻菜籽以後,很難產生對環境、階級的抗爭意識。
18. 但是,夏綠蒂•勃朗特在《簡愛》中,描寫很多家庭女教師與貴族婦女一同在宴會裡的場景與對話,那些貴族婦女無知,僅因為出生好的關係就能夠嫁給權貴;但是貧寒出身的家庭教師,飽讀詩書,充滿智慧,有教育子女的能力,卻永遠也沒有機會人生翻轉,多數女性看到這種不公平的對比,都會感到義憤填膺,產生對貴族發動階級革命的意志。
19. 在台灣,很多政客和權貴,知識水準那麼差,國際原文教科書和紐約時報都看不懂,還專門玩弄貧窮出身的女性知識分子,這真是一個不公平的世界。許多社會新聞驗證了台灣社會階級的不平等,驗證了權貴階級有多麼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