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五) 狄德羅(Denis Diderot) / 顯微鏡的發明

David Wang
4 min readJul 5, 2020

--

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1784年)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編《百科全書》)(1751年 — 1772年)。 此書概括了18世紀啟蒙運動的精神。恩格斯稱讚他是「為了對真理和正義的熱誠,而獻出了整個生命」的人。他也被視為是現代百科全書的奠基人。

狄德羅父親是一個刀匠。從小接受基督教教育,但沒有接受舅父的神父職務,1729年進入巴黎大學學習,並於1732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在此期間,他半工半讀學習,給牧師寫講道稿件賺錢維生。

1745年,法國出版商布雷頓準備邀請34 歲的狄德羅和哲學家達朗貝將英國百科全書譯成法文。他們接受下來後,卻在翻譯過程中,發現英國的這套百科全書內容支離破碎,觀點陳舊,充滿了令人窒息的宗教思想,於是狄德羅提出由他組織人,編寫一套更好的百科全書。出版商接受了這個建議。

狄德羅的計畫得到了伏爾泰、盧梭、霍爾巴赫、愛爾維修等20 多位著名學者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狄德羅把法國最優秀的100 餘位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以及工程師、航海家、軍事專家和醫生組織起來,共同從事這項偉大的事業。

他在1746年寫的《哲學思想錄》中認為,感覺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感覺是外部世界作用於感官的結果,觀念和思維能力都是由感覺發展而來的,這是感覺主義心理學思想。 並把認識歸結為:從感覺回到思考,又從思考回到感覺。狄德羅一生提倡科學,曾被教會關押三個月,但他毫不畏懼,臨終時說「我死後,隨便人們把我葬在哪裡都行,但我不相信聖族的其他任何人!」

德尼•狄德羅:

1. 謬誤的好處是一時的,真理的好處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時,這些弊病是很快就會消滅的。

2. 忍受孤寂,往往比忍受貧窮需要更大的毅力;貧困不過是降低人的身價,但是孤寂就會敗壞人的性格。

3. 有人說慾望是意志的產物,然而意志也是慾望的產物。

4. 真理喜歡批評,因為經過批評,真理就會取勝;謬誤害怕批評,因為經過批評,謬誤就要失敗。

5. 傲慢的性格只會偶爾傷害你,而傲慢的表情卻會使你不斷受到傷害。

6. 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

7. 人類既強大又虛弱,既卑瑣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視而不見。

8. 想像力,沒有它,一個人既不能成為詩人,也不能成為哲學家、有機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為人。

9. 精神的浩瀚,想像的活躍,心靈的勤奮,就是天才。

10. 真理和美德是藝術的兩個密友。你要當作家,當批評家嗎?請首先做一個有德行的人。

11. 天才只可體會,但絕不能模仿。

12. 任何東西都敵不過真實。不管愚蠢的人對它如何讚頌,壞的東西總要消逝;儘管無知對它懷疑,嫉妒對它狂吠,好的東西總會存留下去。

13. 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

14. 真理的本性並不在於使多數人喜愛。

15. 在五官感覺之中,視覺最膚淺,聽覺最傲慢,嗅覺最易給人快感,味覺迷人而多變,觸覺最深刻、最具哲學意味。

16. 年輕人暢談自己正在做的事,老年人細訴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愚者高論自己想做的事。

17. 沒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的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

18. 如果謊話可以用於一時,從長遠看來它必然是有害的;反之,真話從長遠看來必然是有用的,儘管暫時也會發生害處。

19. 一切道德的行為都伴隨著內心的滿足,一切罪惡的行為則伴隨著懊悔。

20. 隱藏的仇恨,比公開流露出來的仇恨,更危險。
-

顯微鏡的發明

在伽利略之前,人類就了解了光的折射和反射現象,並應用於設計眼鏡或放大鏡,不過當時的玻璃製作及鏡片表面的處理都仍粗糙,所以並未用到更複雜的設計上。

到了1609年,伽利略從荷蘭的眼鏡製造商獲得靈感,伽利略的望遠鏡僅能放大約7倍,經過不斷改良,最後製作出可放大20倍的望遠鏡,觀測星體的面積可放大至400倍,讓他看見了許多意外的天文景象。

第一台顯微鏡是由荷蘭密得爾堡一個眼鏡店的老闆詹森和他的父親罕斯發明的。1683年,列文虎克在顯微鏡中加了一塊透鏡,能把標本放大266倍。列文虎克是第一個看到許多單細胞的人。虎克的顯微鏡開啟人類微觀世界的重大進展。

1933年,德國物理學家恩斯特‧盧斯卡創造了第一台電子顯微鏡(TEM)。這種顯微鏡是通過發射電子穿過極薄的標本切片來成像的。對於觀察細胞的內部結構非常有用,TEM能把標本放大50萬倍。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