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九七) 克魯泡特金 (Kropotkin)

David Wang
Apr 9, 2022

--

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克魯泡特金(Pjotr Aljeksjejevich Kropotkin; ПётрАлексе́евичКропо́ткин,1842-1921年), 俄國革命家和地理學家,無政府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無政府共產主義 」的創始人。

因為他父親是俄國世襲親王,他被人稱為是「無政府王子」,但他拋棄了貴族繼承權。他有許多著作,比較著名的有:《田野、工廠和工場》、《互助論:進化的一種因素》、《奪取麵包》。 他也曾為1911年版的《 不列顛百科全書 》撰寫過目錄。

克魯泡特金出生於莫斯科 ,他的父親是世襲的魯里克親王,母親是一位將軍的女兒,他的母親博覽群書,具有自由思想。1857年,15歲的克魯泡特金進入聖彼得堡的士官生學校,這個學校是由100多15歲的貴族子弟組成,是一種軍事學校,直接受命於皇宮。這個期間,他讀了大量的書,尤其是法國歷史和百科全書,他開始對俄國農民的現狀感興趣,受到自由革命的文學影響很大。

1864年,克魯泡特金被任命對滿洲地形進行考察。1867年他進入聖彼得堡大學,成為俄國地理學會地理分會的秘書,1873年他出版了一部著作,指出當時亞洲地圖中山脈走向從北向南是錯誤的,應該是從西南向東北的走向。

1871年他考察了芬蘭和瑞典的冰川沉積。 其時俄國地理學會任命他為秘書,被他拒絕,並放棄貴族繼承權,他認為他的責任已經再也不是去發現新的科學,而應該是幫助人民,他回到聖彼得堡,加入了革命黨。

1872年他訪問瑞士,在日內瓦加入了社會主義的「 國際工人協會 」,接觸了更為激進的「 烏拉山區鐘錶工人聯盟 」,形成了無政府主義的觀念,回到俄國後,他開始參加革命活動。

1874年,他被捕入獄,兩年後越獄逃跑。 1876 年逃往英國 ;以後又去瑞士;1877年前往法國,幫助成立社會主義運動;1878年,回到瑞士,他為烏拉聯盟編輯出版刊物《 起義 》和其他幾種宣傳革命的小冊子。

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瑞士政府應俄國要求將克魯泡特金驅逐出境。他到了法國,然後移居倫敦,一年後回到法國;很快法國政府將他逮捕,在里昂經過特殊法律的審判,以參加國際工人協會罪判5年監禁,1886年提前釋放。他後來定居在倫敦附近達30年。

1902年,他出版了《互助論:進化的一種因素》,主張雖然達爾文主義認為自然界的法則是「適者生存」,但在動物世界存在另一種重要的法則 — — 合作,動物組成群體更利於生存競爭,在群體中年長的動物更容易生存下來,因此也更能積累經驗,不會互助合作的動物種類,更容易滅亡。

互助論的思想來源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達爾文提出生存競爭,即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學說,認為這是一個自然法則,是生物進化的主要因素。這一理論很快被一些社會學者用來考察人類社會,証明人與人之間為爭奪生活資源也進行著無情的生存競爭,其結果便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敗。

克魯泡特金說,達爾文曾經指出過,生存競爭這個詞如果只按它的狹義解釋,每個個體之間完全為爭取生活資源而進行的競爭來使用,就會失去它的哲學和原有的真實意義。達爾文主張這個詞做廣義的和比喻的意義來用,其意義包括著這一生物對另一生物的依存關係,而且更重要的,也包含著個體生命的保持,以及它們能否成功的遺留後代。

克魯泡特金根據自己對自然界的長期觀察,認為任何一種生物,既有相互競爭的一面,也有相互扶持的一面。 生存競爭主要是在生物與自然環境之間以及各種生物之間進行的;而在同一種生物內部則主要是互相援助。內部互助性強的生物群生存並連續;互助性弱的生物群則淘汰。

他認為,互助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物種保存和進化的特徵和要素,這一自然法則的發現,為達爾文主義彌補一個重要的空白。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正是建立在互助論的基礎之上。 他強調,人類的互助精神之所以能夠得到不斷的發展,主要是由於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沒有受到強權勢力的壓制。

他說,中世紀的城市不單單是一個保護某種政治自由的政治組織。它試圖在比村落公社更大得多的規模上組織一個在消費和生產,以及一切社會生活方面,進行互相援助的緊密組合,而又不把國家的枷鎖強加於人,卻使屬於藝術、技術、科學、商業和政治組織的每一獨立階層的個人,都能充分自由發揮他的創造才能。

克魯泡特金認為,15世紀末,中央集權的國家在歐洲普遍出現,中世紀各種互助組織又遭到猛烈的摧殘,儘管如此,互助這種人為傾向在農村和城市中依然存在;在現代社會中,雖然面臨著國家政權的強大壓力,各種新的互助形式,如工會、合作社組織以及社團仍在湧現,一次又一次地向國家進行鬥爭。

他指出,事實証明不論是中央集權國家壓倒性力量,還是願意良心相助的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在科學的幌子下所教導的互相憎恨和無情鬥爭,都不能消滅深深樹立在人類的理智和良心中,人類團結的情感,因為它是由我們過去的整個進化過程所培養起來的。

獨裁國家和私有財產必然要被廢除,因為他們違反了社會進化的自然法則,同時,由於人人具有互助的本能,因此沒有國家和任何權力支配的社會不僅完全可能建立,而且更完善、更理想、更富有生命力。這是克魯泡特金提出互助論得出的結論。

克魯泡特金不僅抨擊資產階級的國家和法律,同時號召進行一場無政府主義革命,以建立一個理想社會。他說:人類的精神若想從事於破壞的事業,對於破壞之後將來代替的制度,至少應先有一個輪廓的概念。

他認為,無政府狀態和共產主義是人類長期以來所追求的兩大理想,前者是理想的政治組織,後者是理想的經濟制度,兩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他指出:無論任何社會,只要廢止了私有財產後,便不得不依著共產的無政府方向進行。由無政府主義生出共產制,由共產制達到無政府主義。兩者都是近代社會中主要傾向的表現,既是對平等的追求。

1878年,克魯泡特金在自己發表的第一個政治綱領中曾經肯定集體主義原則。集體主義的涵義是集體財產,但仍然存在著一個集團與另一個集團爭奪財富的可能性;同時個人佔有生產資料也可能引起新的不平等,最後重新導致強權的出現。

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共產主義概念:(1)把個人私有的財產轉交給全體人民或整個社會,而不是交給集團所有;(2)勞動產品按每個地區的需要分配給全體居民,而不是按每個人所耗工時與所完成的工作種類付給報酬。

其次,他強調實現無政府主義的社會革命,不是政治上的奪權行動,因為無政府主義者並不主張在推翻舊政權之後建立一個新政權。在他看來,在建立理想社會之前,需要奪取剝削階級的土地及其生產資料,但這種剝奪必須是群眾的自發行動,而不是出自一個代表自己利益行事的新政權法令。

同時,必須將剝奪這個詞只限於整個社會(即鄉村、城市等等)所採取的對土地、工廠、住宅等實行的那種暴力回收的行動,以利於整個鄉、市、省或全國人民,而不是用來表示私人的或集體的沒收財產行動。

再次,克魯泡特金指出,建立在自由協議基礎上的城鄉各自有公社的聯合,是符合人類互助本性的一種制度,也是無政府社會的基本結構。他說,人類發展的趨勢正在把政府的干涉減至零,主要就是要消滅不公道、壓制、獨佔三者化身的國家。

在國家被廢除之後,出現的將是根據自由合意原則組織起來的公社和自製生產團體的自由聯盟。 每個公社的成員都是自由平等的,有集體決定一切事物,沒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分。

集團與集團之間的關係,通過由各集團在一定時期內定期召開的,或就實際生活提出的某個問題特別會議來取得,會議的各項決議對於各集團來說不是必須遵守的,他們可以贊成,也可以否決。他特別指出,這種聯繫不能透過由事先選出來管理聯邦各項事務的常設委員會的途徑取得,因為這種常設委員會如同政府一樣,總是企圖成為進步發展的障礙。

克魯泡特金主張進化的重要因素是合作,而不是競爭,因此人類社會應該發展成分散的、非政治的、合作的社會,人們不受政治、宗教、軍隊的干預,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他提出的無政府共產主義主張,取消私人財產和不平等的收入,按需分配,主張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要實現這種理想,需要從教育青少年入手,青少年不僅要學習書本知識,還要參加勞動和戶外考察。他主張對監獄制度進行徹底的改革,應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他在生活中實現了托爾斯泰追求的理想。
-

編注:

小規模的自治社區,比較有可能。 因為大多數人私慾都很重,每個人的才華也各自不相同,發電、水利、電信網路等等都需要公共支出,所以難以達成,除非是宗教系統。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