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七五) 惠特曼(Whitman ) / 蕭邦(Chopin) / 貝塞麥(Bessemer)

David Wang
Nov 5, 2021

華特•惠特曼 ( Walt Whitman ,1819-1892年), 美國詩人、 新聞工作者及人文主義者。 惠特曼除了文學創作之外,也從事記者、教師、政府文書等職,並曾於美國內戰期間志願擔任護士。惠特曼的重要著作《草葉集》則是於1855年自費出版,嘗試著讓普羅大眾接觸美國史詩,直至1892年逝世之前仍不斷增著、刪修該著作。

惠特曼的性向和他的詩作一樣,常是眾人議論的對象。惠特曼生前一直十分掛心政治,對奴隸制度的擴張持反對立場。他的詩作展現了種族平等主義的觀點,曾一度公開呼籲廢除奴隸制度,但後視廢奴主義運動為對民主的阻礙。

11歲時,惠特曼不再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 他投身工作,為家裡多賺一份收入;他曾為二名律師做過雜工,後在山穆爾•克萊門茨主編的長島週報《愛國者》擔任印刷廠學徒,因而獲悉了印刷機與排版的相關知識。

在做了兩年學徒以後,惠特曼搬到紐約市 ,並開始在不同的印刷廠工作。 1835年,他返回長島,在一所鄉村學校執教。1838年至1839年期間,他在他的家鄉辦了一份叫做《長島人》的報紙。他一直教書直到1841年,之後他回到紐約並當了一名記者。他也在一些主流雜誌上擔任自由撰稿人,或發表政治演講 。

1841年到1859年間,他共在紐奧良編輯過1份報紙、紐約2份報紙和長島四份報紙。在紐奧良的時候,他親眼目睹了奴隸拍賣 — — 當時很普遍的事情。 這時,惠特曼開始著力寫詩。第一版的草葉集是他自己付費出版的,出版於1855年。一年後,在草葉集的第二版,連同愛默生的祝賀信一同被出版。 第二版有20組詩。愛默生一直企盼著一名新的美國詩人 ,現在他在《草葉集》中找到了。

在美國內戰後,惠特曼在內政部當職員,但是在當時的內政部部長詹姆士•哈蘭發現他是「討厭」的《草葉集》的作者後,他把惠特曼解僱了。到了1881年的第七版時,由於不斷上升的知名度,這版詩集得以暢銷。


惠特曼 :

1. 大地給予所有的人是物質的精華,而最後,它從人們那裡得到的回贈卻是這些物質的垃圾。

2.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財富的積累,而在於精神的追求和靈魂的寧馨。

3. 檢驗所有你被告知的東西,扔掉那些使你靈魂感到屈辱的東西。

4. 從此我不再希求幸福,我自己便是幸福。

5. 凡是我遇見的我都喜歡,一切都被接受,一切對我都是可愛的;從這時候起我使我自己自由而不受限制,我走到我所願去的地方,我完全而絕對地主持著我自己。溫和地,懷著不可抗拒的意志,從束縛著我的桎梏下解放我自己。

6. 當我活著時,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隸。

7. 做一個世界的水手,遊遍每一個港口。

8. 哪裡有土,哪裡有水,哪裡就長著草。

9. 因寒冷而打顫的人,最能體會到陽光的溫暖。 經歷了人生煩惱的人,最懂得生命的可貴。

10. 當失敗不可避免時,經歷失敗也是偉大的。

11. 你說過得到勝利是很好的,是麼? 我告訴你失敗也很好,打敗仗者跟打勝仗者俱有同樣的精神。

12. 對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

13. 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

14. 人生,始終充滿戰鬥激情。

15. 信心,是靈魂的防腐劑。

16. 沒有哪座自由的犧牲者的的墳墓不長出自由的種子,而種子又必然生出種子,春風帶它們到遠方播種,雨雪將滋養牠們。

17. 沒有哪個被解脫軀殼的靈魂,是暴君的武器所能嚇跑,它將在大地上到處無形地前進,低語著,商量著,告誡著。

18. 自由,讓別人對你失望去吧;我永遠不對你失望。

19. 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定的信仰。
-

蕭邦(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年),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 ,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蕭邦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蕭邦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 ,8歲登台演出,不足20歲已出名。 蕭邦39歲時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4部敘事曲、十餘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 蕭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
-

貝西默亨利•貝塞麥爵士 (Henry Bessemer ,1813 -1898)亨利•貝塞麥1813年出生於英格蘭哈福德郡的一個法國人家庭裡。受父親從事發明創造的影響,貝塞麥從小就熱愛科學技術,長大後在倫敦大學攻讀機械學和化學,最終也成為了一位著名的冶金學家、工程學家和發明家。

1853–1856年間,由英國、法國、土耳其及撒丁王國組成的聯軍,與沙皇俄國的軍隊在克里米亞地區進行了一場戰爭。戰場上炮火紛飛,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和殘酷。但是,3年的時間過去了,雙方誰也沒有占到誰的便宜,戰爭始終處於一種膠著狀態。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卻十分令人尷尬,作為重武器的大砲砲膛經常發生破裂。當時在戰場上經常可以看到有這樣的情景:戰鬥正在激烈地進行,而佔據了戰場上優勢的一方卻突然停止了砲擊,而且長官們命令士兵迅速撤出戰場待命。這是因為用鐵鑄造的大砲經過連續砲擊後炸裂,使戰鬥無法繼續進行,所以就只能遺憾地退出戰場。

為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英國政府向本國科學家下達了任務:要運用一切方法,迅速生產出韌性和強度性能良好的鑄炮用的鋼來。 眾多的科學家和冶金方面的專家聞風而動,進行了苦心的研究。直到4年之後的1860年,煉鋼技術才由貝塞麥最終發明成功。

貝塞麥幾乎跑遍了當地所有的圖書館,查閱了大量有關部門冶金技術方面的資料。除此之外,他還多次到煉鐵廠裡進行實地考察,直接觀察煉鐵的整個過程。為了研究方便,他給自己建立起了一個小型的實驗工廠。貝塞麥發現導致鑄鐵發脆、不夠堅硬的主要原因在於含碳量過高。所以,降低鑄鐵的含碳量是解決鋼材生產的關鍵。

經過反覆的實驗和研究,貝塞麥終於弄明白了這塊鐵被偶然煉成了鋼的原因。由於鼓風箱向坩堝裡吹進了氧氣,使生鐵發生了氧化,分離了碳,這才使鐵煉成了鋼。貝塞麥就自己設計製造出了一個從底部吹氧,而且可以迴轉的新式煉鋼爐,並且不分晝夜地守候在爐子旁,不停地做著試驗……。

1856年夏的一天,貝塞麥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整爐純鋼。然而,貝塞麥發明的煉鋼方法剛開始投入到實際生產時,不但沒有給貝塞麥帶來榮譽和財富,反而給他帶來了痛苦和責難。 原來,大規模生產出來的鋼很脆,根本就不能進行鍛造加工,貝塞麥被稱做「騙子」。

面對困難,倔強的貝塞麥並沒有被嚇倒,而是日夜堅持在轉爐旁不斷地摸索、研究著煉鋼失敗的原因。經過反覆的實驗和研究,貝塞麥總算搞清楚了,失敗的原因出在礦石上。原來,貝塞麥自己開始實驗煉鋼時所用的鐵礦石不含磷,而後來大型煉鋼廠裡使用的礦石都含有磷。鐵礦石裡只要含磷就煉不出優質的鋼材來。

帶著自己新的發現,貝塞麥於1859年來到了英國當時的鋼鐵工業中心 — — 謝菲爾德市,創辦了自己的煉鋼廠。貝塞麥專程到瑞典去買來了不含磷的鐵礦石,生產出了深受使用者歡迎的優質鋼材。1860年,貝塞麥對自己發明的轉爐再次進行了改進,正式製造出了後來享有盛譽的「貝塞麥轉爐」。 1870年,他又發明了除去鐵中殘留磷的煉鋼新方法。

由於發明了最早的轉爐煉鋼技術,促進了煉鋼業和工業社會的極大發展,貝塞麥被譽為「開創了世界鋼鐵時代的人」,並且於1879年被英國王室封為「爵士」。 貝塞麥發明的轉爐經過後人的改進和完善,至今仍在鋼廠裡廣泛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