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一二○) 甘地 (Gandhi)(二之一)

David Wang
Sep 24, 2022

--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948年),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帶領印度邁向獨立,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他的非暴力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成功的印度獨立運動亦激發起其他殖民地人民為國家獨立而奮鬥,最終大英帝國分崩離析,取而代之的是大英國協。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真理堅固」,此鼓舞了其他民主運動人士,例如馬丁•路德•金恩和曼德拉等人。他經常說他的價值觀很簡單,那就是真理及非暴力。

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博爾本德爾,當時是印度的一個土邦的印度教家庭,他的父親,卡拉姆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是當時的土邦首相。他的母親,Putlibai,是他父親的第四任妻子。他們是商人的後代(「甘地」的意思是食品商人)。

1888年,也就是他19歲時,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法律。在倫敦期間,他恪守著離開印度時母親對他的教誨,不吃葷和不酗酒。儘管他試圖英國化,例如,上舞蹈課程,但是他卻不吃房東太太給他的羊肉和捲心菜,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這可以認為是他有意識選擇非暴力的第一步。

他參加素食社團,並且當選執行委員會委員,他還成立了一個地方分會。他們致力於研習印度印度教和佛教的經典。回國後,他取得英帝國的律師資格。他試圖在孟買做律師。但是工作沒有起色。

1893年4月,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權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剝奪,這些移民主要是契約傭工和個體商人,於是他開始抗議和遊說,反對針對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

1903年6月,甘地組織一場抗議運動針對「黑法令」(The Black Act),這個法令強制所有在南非的亞洲人接受登記。1913年9月,他參加一場抗議不按照基督教儀式結婚就無效的運動。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當時他正領導一群印度礦工在南非遊行。1914年,政府允諾減少在南非對印度人的歧視。

在南非的這些年裡,甘地從《薄伽梵歌》和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汲取靈感。托爾斯泰在1880左右轉變成一個個人形式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甘地與托爾斯泰一直通信到1910年托爾斯泰去世為止。

甘地還受到美國作家梭羅作品《論公民的不服從》的啟發。在南非的歲月,公民不服從以及非暴力的抵抗的概念和技術開始形成。他1915年回印度,並成為正在從事獨立運動的國大黨的領袖。通過聯合抵制英貨,甘地促進印度農村工業的發展,同時,通過宣傳非暴力抵抗,來抑制恐怖活動的暴虐,雖然他不能阻止這些恐怖活動。

雖然他經常攻擊英國政府,但是他一直聲明他尊重英國人。因此大多英國人也佩服他,雖然他們並不明白甘地做事的內因。甘地開始穿一道纏腰布在印度鄉下四處演講,鼓勵使用手紡車來解除印度對蘭開夏紡織廠的依賴。他號召印度人參加英印陸軍積極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戰,他認為這樣表現對英國的忠誠,就會使英國同意印度作為英帝國的一個自治政體,而達到印度自治。但是,戰後英國拒絕放棄對印度的殖民統治。

一戰後,甘地參與國大黨的獨立運動。他以他的公民不服從、不合作,和絕食抗議等的政治主張,獲得世界範圍的關注。他被英國當局多次逮捕。甘地別的成功的獨立運動的戰略還有「排斥英國貨」(swadeshi)政策,即抵制外國產的商品,特別是英國產品。

與此相關的還有他的關於所有印度人應該穿土布的宣傳。反對用英國的織布。甘地宣傳說印度婦女,不論貧富,應該每天花一定的時間織布,來支持獨立運動。那時很多人認為這些獨立運動這些事,不適合婦女參加,甘地的這個策略把婦女加入到獨立運動中來。

1919年英國政府和廓爾喀僱傭兵向和平政治集會的人群開槍,數以百計的錫克教徒,印度教徒,還有穆斯林被殺。

除了抵制英國產品外,甘地還極力鼓勵人們抵制英國學校,法律機構,辭退政府工作,拒絕繳稅,拋棄英國給的稱號和榮譽。1920年4月,他當選印度自治同盟的主席。1921年12月,他又被授予國大黨在同盟內的執行代表。在他的領導下,國大黨重組,制定新的章程。新黨章規定他的目標是爭取獨立。任何人只要交納一定的象徵性費用就可以入黨。國大黨由一個精英組織轉變成一個大眾化政黨。

1922年,在北方邦的Chauri Chaura暴發暴力事件後,甘地第一次宣布停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轉向社會活動。在艾哈邁達巴德建立Sabarmati Ashram(高僧修行所),還有報紙「年輕的印度」(Young India)。他為歷史上被踐踏的種姓爭取平等的權利,尤其是為被冠「賤民」者(他稱之為「神的孩子」)爭取權利。

1922年3月18日,他被英印當局判刑6年,但是只服了2年刑。1929年,甘地復出,再次開始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甘地再次參加獨立運動是在1931年。國大黨當時拜訪他,希望他領導另一場大規模的公民不服從運動。

他於是在1930年3月21日到4月6日領導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運動─為抗議殖民政府的食鹽公賣制,甘地從德里到艾哈邁達巴德遊行達400公里,被稱之為德里遊行(或稱「鹽隊」)。數以千計的人們徒步到海邊自己取鹽而不是給政府交稅。在全國性的抗議進行時,甘地與英國駐印總督舉行圓桌會議談判,英印當局同時重手出擊把抗議運動鎮壓下去,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告終。甘地也於1930年第二次被逮捕入獄。

1933年甘地發起第三次「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在雜誌上宣傳反暴力、反法西斯、要求獨立的願景,結果該周刊被英印當局查封,30000人被逮捕。

1933年5月8日,甘地開始為期21天的絕食抗議英國政府對印度的壓迫。

1933年甘地第三次被逮捕入獄。1934年夏天,他又進行他一生中三次不成功的絕食。

1939年3月3日他又在孟買絕食抗議印度的獨裁統治。他曾先後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四次入獄,在獄中通過絕食展開他的文明不服從運動。1931年赴倫敦參加有關印度將來的一次圓桌會議,但並沒有結果。

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二戰爆發。雖然甘地對法西斯侵略的受害者深表同情,但是他經與國大黨的同志們深思熟慮後,宣布印度不會支持表面上為自由而戰的戰爭,儘管印度當時也還沒有自由。他聲稱,如果戰後印度可以獨立的話,他會與英國並肩戰鬥。

英國政府的反應是完全負面的,他們還試圖在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製造分裂。1942年,日軍全面侵占英屬緬甸,重挫南亞的英軍,並在仰光成印度獨立臨時政府,甘地相信這時獨立是印度唯一可能的出路,他起草一個讓英國從印度退出的草案。即第四次的(英國殖民者)「退出印度」運動。

1942年8月8日草案剛剛宣布開始,8月9日國大黨領導層和甘地在孟買就全部被英印當局逮捕入獄,一直持續到1944年,這個草案立刻引發印度有史以來的最大的一次獨立運動,這個運動導致很多人的被捕和史無前例的暴力。這一時期印度各地展開大量暴力反英爭取獨立的罷工和暴動,僅1942年就有250個火車站被破壞,500個郵局受到襲擊,150個警察局被攻擊。

甘地和他的支持者們清楚地說,如果印度不能獨立,就不支持戰爭。這時他甚至暗示他曾經想結束他對非暴力的支持。他說,他身邊的這個「有序的混亂狀態比真正的混亂狀態還壞」。
-

印度獨立

甘地奉行的個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獨身,默想,禁慾,一週有一天不說話,放棄西方式衣服而穿印度土布做的印度傳統服裝,用紡車紡紗,參與勞動(這些信條後來被稱為甘地主義)。

甘地的哲學和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為主的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響,非暴力的概念,其實在印度的宗教中長久以來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對於此都有重述。

甘地每週守默一天。他相信沉默帶給他內心的平靜。這來自於印度教中的力量來自於「沉默」和「平靜」。他在沉默時靠在紙上寫字來交流。從他37歲開始的3年半裡,甘地拒絕讀報紙。他認為塵世的喧囂比他的內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甘地崇尚各個宗教彼此尊重,因而沒有宣稱自己有特定的信仰,這種超越宗教的情操,源於他所著眼的並非個別宗教的名聲,而是重新著重以人為中心的向度,而非以宗教為中心的工具化思維;他不歧視、不排斥任何與自己民族不同的信仰。因此,甘地曾宣稱:「我是伊斯蘭,是印度教徒,是基督徒,也是猶太人。」。
-

編注:

1.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雖然來自印度的宗教,但是為何印度仍然有階級嚴重的種姓制度?因為權貴階級掌控權力、資源,知識份子(或宗教階級)趨炎附勢,賤民階級缺乏知識,因此經過數千年,形成牢不可破的民族性與社會風俗習慣。

2. 這種千年的習慣,不是甘地個人苦行或喊喊口號就可以轉變的。必須從廣泛的教育與民主政治,才有辦法轉變。

3. 弱勢者如果沒有知識,永遠沒有翻身機會,一千個甘地同時在世也沒有用。

4. 甘地信奉真理,但是那是他自己所認為的真理,他個人沒有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他也沒有鼓勵他的家人與弱勢族群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因此直到如今,大多數印度的弱勢者人權仍受權貴階級所迫害,幾乎沒什麼改變。

5. 甘地雖然留學英國,卻沒有注意到,英國的學術界水準遠高於印度數千年;他回印度如果不斷鼓吹在印度設置劍橋大學分校,印度就會進步得快一些。甘地雖然留學英國,但顯然成績不太好,因此大學教育對他而言不是很愉快的經驗,所以他看不起英國的大學教育。

6. 甘地可以說是一種宗教家。甘地與印度,最大的失敗是沒有把「知識就是力量」當成信仰。

7. 印度的婦女被強暴的案件數與比例,世界第一。主因是印度的權貴階級大多數都認為,婦女被男性強暴是應該的。

8. 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是所向無敵的,長期來看,也是所向無敵的。除非,弱勢者擁有知識,才有希望得以翻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