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一一八) 哈伯(Fritz Haber) / 米德(George Mead)
弗里茨•哈伯 (Fritz Haber ,1868-1934年)猶太血統的德國化學家,由於他發明從氮氣和氫氣合成氨的工業哈柏法,從而榮獲了1918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哈柏法對於製造化肥和炸藥很重要,全球一半人口的食品生產目前依賴於用這種方法生產的肥料。
哈伯還和波恩共同提出了波恩-哈伯循環作為評估的離子固體晶格能的方法。他還積極參與燃燒反應,從海水中分離金,吸附效果,電化學,和自由基的研究(見Fenton試劑 )的研究。
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哈伯擔任化學兵工廠廠長時負責研製、生產氯氣和其他毒氣,並使用於塹壕戰戰爭之中,造成近百萬人傷亡。 儘管1907年的海牙公約取締毒氣武器。雖然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這是「為了儘早結束戰爭」。
哈伯的第一任妻子克拉拉•伊梅瓦爾 (Clara Immerwahr)也是化學博士,她非常反對哈伯研究化學武器,後來甚至因此拿哈伯的軍用左輪槍自殺抗議。
哈伯去世後,他的直系家庭離開了德國。 他的第二任妻子夏洛特與子女定居在英國。 他第一次婚姻的兒子赫爾曼•哈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移居到美國。由於他羞愧於他父親的化學武器工作而自殺於1946年。
他另的一個孩子,路德維希(「盧茨」)弗里茨•哈伯(1921年至2004年),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化學戰的著名歷史學家,出版了一本書名為《毒雲(1986)》。
-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年),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主要隸屬於芝加哥大學,是校內其中一名顯著的實用主義者。米德被公認是社會心理學的創始者之一。
米德認為,自我發展是社會經驗累積而成,強調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提出「社會自我」理論。
另外,米德亦是開創出符號互動論的社會學家,提出人對於情境定義的互動觀點的重要性,和在情境下的角色扮演。當某一種情境下開始廣泛被人們所接受,就會容易形成一種穩定與持續秩序性的社會。
他認為兒童期是自我發展、兒童社會化的關鍵期,並將其分為「模仿階段」(或稱「準備階段」)、「遊戲階段」及「團體遊戲階段」三個部分。
1.「模仿階段」:三歲前的兒童,深受「重要他人」影響,並模仿其行為舉止,來學習與了解他人行為。
2.「遊戲階段」:三至八歲兒童,透過在遊戲中扮演生活中大人的角色,並學習模仿屬於該角色的行為。
3.「團體遊戲階段」:八歲以上的兒童則受「概括化他人」的影響,開始觀察其他人的角色與看法,學習以他人的角度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