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一一五) 布魯赫 ( Max Bruch) / 穆索斯基(Mussorgsky, Modest) / 音樂抒發誰的感情?
馬克斯·克里斯蒂安·腓特烈·布魯赫( Max Christian Friedrich Bruch 1838-1920年),德國浪漫樂派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布魯赫出生於科隆,從1890年到1910年退休之間,他在柏林音樂學院( Berlin Hochschule für Musik )教授音樂,培養出一批有名望的學生。
布魯赫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三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以《第一協奏曲》最為聞名。此外還作有有小提琴與管弦樂團的《蘇格蘭幻想曲》等。
-
穆索斯基(Mussorgsky, Modest)( Модест Петрович Мусоргский,1839-1881年),俄羅斯作曲家,以鋼琴組曲《 展覽會之畫 》聞名。 穆索斯基與鮑羅丁、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居伊以及巴拉基列夫組成「強力集團」或稱「五人團」,被認為是19世紀典型的俄羅斯本土作曲家。
穆索斯基是富有地主最小的兒子,他自幼從母親學習鋼琴。7歲的時候穆索斯基已能演奏李斯特的小品。 1852年他進入聖彼得堡軍事學院學習,當時他非常喜歡歷史和哲學。也就是這時,穆索斯基開始創作自己的音樂作品。在他宗教老師Pater Krupski的鼓勵下,穆索斯基開始研究俄羅斯宗教音樂。
1856年穆索斯基離開軍校出任禁衛團少尉一職。 在那裡他遇上了比他大三歲的巴拉基列夫 ,並且終於接受到正式的音樂教育-研習貝多芬,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1858年7月17日穆索斯基離開禁衛團。
1859年的莫斯科之行,使得他立志成為一位俄國人民的作曲家。1861年俄羅斯實行的農奴制改革使得他的家庭一落千丈,穆索斯基不得不回鄉,用兩年時間幫助兄弟管理家庭財務。出於財政上的困難,穆索斯基只得違願地到沙皇底下供職。1863年他被任命為內政部工程科的聯絡員。
1866年他和另外四位年輕人, 巴拉基列夫 、 鮑羅丁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和居伊。他們討論藝術 ,研究哲學和評議政治 。除了巴拉基列夫,其他四個都是「音樂愛好者」,並非職業作曲家。 但他們反對學術壟斷,提倡俄國的音樂應建立在俄國的民族之上。 可惜當時的俄國民眾並未對此表現出理解和支持,以致這一理想未能實現。
離職後,穆索斯基搬回到農村的兄弟家裡,並且開始創作管弦樂曲。 名作《 荒山之夜》就是出自於這時期。 1874年2月8日,歌劇《鮑里斯•戈朵諾夫》首演。 但也正是此時,穆索斯基開始酗酒,他自己也發覺自己有癡呆的徵兆。但暫時他還能夠在公職那裡保住生計。
1874年6月穆索斯基寫下鋼琴組曲《 展覽會之畫 》,靈感來自於一次畫作展覽會,會上的作品是由穆索斯基一位已逝世的朋友,建築師維克托•阿里山大羅維奇•哈特曼所畫。 同時他寫下了聲樂組曲《 暗無天日 》。
1878年他被調到檢驗科工作。1880年1月3日穆索斯基因酒癮被政府部門辭退,他有條件地獲得了100盧布離職金,條件就是他要完成歌劇《霍宛斯基黨人之亂》。 但這部《霍宛斯基黨人之亂》和歌劇《索羅欽集市》最後都未能被完成。
-
編注:
1. 許多人認為,音樂就是抒發感情,這對了一半,抒發誰的感情呢?抒發作曲家的感情、抒發大師的感情。
2. 演奏貝多芬的人,必須完全按照樂譜指示的速度、大小聲,不能夠自行創作,縱使要詮釋,也得參考國際一流的演奏家的版本,為什麼?因為他們是比較了解貝多芬的人。
3. 演奏者雖然可以重新詮釋樂曲,但詮釋必須在一個正確的範圍內,不能超出合理的範圍,超出合理的範圍就是錯誤,因此許多新人的演奏必須通過國際籍指揮家的認可,以確定他們的理解是正確的。
4. 《中庸》說人類的情感必須「致中和」,喜怒哀樂都必須依據道理,這就是音樂家演奏與作曲的狀態。
5. 有些學生彈琴,為了改變過度急躁的問題,必須一邊彈琴一邊聽節拍器,他的父母鄰居們聽到就會生氣,責罵為什麼弄得這麼吵?不會直接看譜彈嗎?這是外行領導內行。
6. 外行人認為音樂就是很快樂、很輕鬆,但是演奏者要製造出這種感覺,則必須很專心、很嚴肅,必須很精準。
7. 學音樂的人都不是貝多芬本人,他不是貝多芬,卻要學貝多芬的思想與情感,是很困難的。
8. 因此,有些學音樂的人面對貝多芬會急躁,有的人會拖拖拉拉,有的人會變成很憤怒,有的人會變得很沮喪,這些情緒都會影響演奏者能不能準確地彈奏樂譜。
9. 練琴的人,經常會在同一個小節反覆練習,因為那一段樂句是他不理解的。
10. 舉例來說,牛頓說「真理總是愈辯愈明」,如果有一個人,他不是牛頓,社會正義感與知識水準遠不如牛頓,他要說清楚這句話,就很難,他每次說這句話都會打結、或忘記一些字句,說完了以後就會失眠、生病;但是如果他反覆地說,不斷地練習當牛頓,接受社會檢驗,對牛頓的箴言與物理學產生真正的實踐力以後,那麼,他就會愈說愈順。
11. 大部分的人只想到音樂家、作家、科學家才華洋溢,沒有想到發表作品的人,會要面對真理的壓力。人生就是一場挑戰,是人類與上帝的對決,所以一直反覆練習,超越痛苦,直到產生勇氣、獲得智慧為止。
12. 音樂家就像一面鏡子,人們面對他,會看到自己的弱點。練習音樂的過程,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缺點。如果學習者的勇氣和社會正義感遠不如貝多芬,練習貝多芬的作品就會產生恐懼感、失眠、氣喘等症狀。
13. 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很多學音樂的人,練習超過他自己實力太多的樂曲,就會發生身心失控的現象;舉例來說,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靈感源自於,18世紀德國詩人舒巴特因政治因素而遭囚禁,在牢獄生活中渴望自由,因而作了鱒魚這首詩。
14. 舒伯特依據政治犯舒巴特的心情,寫下渴望自由的樂曲。但是,演奏的音樂家,如果沒有當過政治犯,如何體會這種心情呢?這就是問題的所在了。
15. 知名的大提琴家杜普蕾來演奏「鱒魚」,演奏技巧當然足夠,但是她了解政治嗎?她了解什麼是政治犯嗎?她體會過為了爭取人權而成為良心犯的情況嗎?沒有,甚麼都不懂的情況下演奏「鱒魚」,這會有什麼結果?會導致心理很大的壓力,因此罹患怪病。
16. 有一部電影《鋼琴師》描述罹患精神疾病的澳洲鋼琴家大衛•赫夫考,為什麼這名鋼琴家會罹患精神疾病?大衛•赫夫考自己說是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的壓力,拍電影的人認為是比賽要拿第一名的壓力,但是,大衛•赫夫考的意思應該是拉赫曼尼諾夫給他的壓力。
17. 那到底是什麼壓力?拉赫曼尼諾夫生活在二次世界大戰,他感覺到戰爭的殘酷、俄國政治的動盪、生存危機,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在控訴這種煉獄般的生活。
18. 可是,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家大衛•赫夫考,卻不是生活在這種壓力裡,他的壓力只有鋼琴比賽,那跟二次大戰的血腥殘暴完全不同,他甚至沒有想過「人類的和平」這樣的議題。
19. 大衛•赫夫考突然要練習拉赫曼尼諾夫,情緒這麼強烈的曲子,他的精神狀態一下子和緩不下來,因此產生精神疾病,有些人過一段時間會自然好轉,有很多人可能終身都沒有辦法恢復過來。
20. 壓力過大,除了會發生精神異常的現象外,依據每個人的情況,也會發生在性、食物、金錢等慾望方面的失控,有很多藝人會吸毒,也是因為成名之後壓力太大,如何克服這樣的問題呢?
21. 要訓練他博學多聞的能力,每天看報紙,也要有教練帶領訓練運動,還要讀經典,重新建立他的道德觀念,磨練頂尖的專業能力,當知識、體力與實踐的道理,超過社會壓力,身心就會恢復平衡。
22. 基督教的信仰訓練,為什麼有一項是無私奉獻?這是克制慾望,讓人恢復學習力的一種方法。有些人對金錢的慾望太強烈,影響到身心平衡,如果他能夠持續地奉獻,他就能夠訓練出無私的品德;在無私奉獻的品德基礎上,再訓練博學多聞與專業能力,持續學習到一定程度之後,身心就可以恢復平衡。
23. 但是有些人是愛面子、虛榮心太大,這也會造成人身心不平衡。這樣的人如果想突破,就應該做一些他覺得很丟臉的事;例如,很多成績優秀的學生一定要讀名校,不讀名校就覺得很丟臉,如果這類的學生願意去讀偏鄉或名次不高的學校,讓自己處在念爛學校的感覺裡,努力學習進步,反而會有很大的突破。
24. 有些人對性的慾望太強烈,那就花更多的時間在體能訓練與專業訓練上,將所有的精神意志都放在專業學習上,那就會超越這方面的問題。總之,身心不平衡,都是權力地位、財富、名氣與知識不相稱,解決的方法只有兩個,降低權力地位、財富、名氣,或者提高知識水準。
25. 增加知識庫存,鍛鍊更多的體能,讀更多的新聞,讀更多的教科書,讀更多的經典,聽更多的古典音樂,寫更多的評論,整理當代史,找出歷史發展的脈絡與規則,來確定行為的準則,克服身心的不平衡。
26. 在台灣學音樂的人,大多就是不斷地彈琴,更好一點的人會比較音樂版本,絕大多數都沒有閱讀大師的傳記和人生觀,想辦法去模擬那樣的人生,這是演奏詮釋無法很精準的原因。要將貝多芬彈好,一定要看貝多芬喜歡的書,例如席勒的詩,並且好好地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實踐。
27. 多數的人無法成為作曲家,為什麼?因為作曲家一定要有思想,思想從何而來?在實踐經典的道理與生活磨練中體會思想。
28. 台灣有很多作家,但是不能成為世界文學名著等級的作家,差距就在於作品當中的箴言不夠;箴言就是可以歷經時代考驗而存在的真理,作家如何獲得真理,發表有智慧的箴言呢?必須博學多聞、實踐經典、歷經人生重重困難的磨練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