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一一九) 葉慈 (William Butler Yeats)
葉慈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年),愛爾蘭詩人、劇作家,神秘主義者。葉慈是愛爾蘭凱爾特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的創建者之一。葉慈早年的創作仍然具有浪漫主義的華麗風格,善於營造夢幻般的氛圍,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凱爾特的薄暮》便屬於這種風格。
然而進入不惑之年後,參與愛爾蘭民族主義政治運動的切身經驗的影響下,葉慈的創作風格發生了比較激烈的變化,更加趨近現代主義了。葉慈不僅僅是艾比劇院的決策者之一,也曾擔任愛爾蘭國會參議員一職。他十分重視自己的這些社會職務,是愛爾蘭參議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奮者。
葉慈曾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藝術化且洋溢著靈感的詩作表達了整個民族的靈魂」。
葉慈家族是一個非常具有藝術氣息的家族。葉慈的父親是畫家,詩人的哥哥傑克後來成為一位知名的畫家,而他的兩個姐妹伊莉莎白和蘇珊則均參加過著名的「工藝美術運動」。
為了詩人父親的繪畫事業,葉慈的家庭後遷至倫敦。起初,葉慈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詩人的母親由於非常思念故地斯萊果,經常給孩子們講家鄉的故事和民間傳說。由於經濟上的困難,詩人全家於1880年底遷回了都柏林,其後搬到位於郊外的皓斯。
皓斯周圍是丘陵和樹林,相傳有精靈出沒。葉慈家雇了一個女僕,是一個漁人的妻子,她熟知各類鄉野傳奇,娓娓道來的神秘冒險全都收錄在後來出版的《 凱爾特曙光 》裡。
1881年10月,葉慈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學 ( Erasmus Smith )繼續他的學業。他父親的畫室就在這所學校附近,於是詩人經常在那裡消磨時光,並結識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藝術家和作家。在這段時間裡,葉慈大量閱讀莎士比亞等英國作家的作品,並和那些比他年長許多的文學家、藝術家們討論。 他於1883年12月從這所中學畢業,其後他便開始了詩歌的創作。
在開始進行詩歌創作之前,葉慈便已經嘗試將詩歌和宗教觀念、情感結合起來。葉慈早年的詩作通常從愛爾蘭神話和民間傳說中取材。葉慈第一部公開出版的作品是一本小冊子《摩沙達:戲劇化的詩》。並在1889年出版了詩集《 烏辛之浪跡及其他詩作 》,取材於愛爾蘭古代勇士的傳說和神話故事。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葉慈以後詩作的主題風格:追求冥思的生活抑或追求行動的生活,也源自葉慈少年時代對印度人及阿爾卡迪亞世外桃源的想像 — — 神祇與女神、王子與公主、殿堂、 孔雀與神秘的蓮花等等。
隨著葉慈的作品讀者群的不斷擴大,他結識了當時愛爾蘭和英國的很多著名文學家,包括蕭伯納和王爾德。
1889年,葉慈結識了昴德•岡昂小姐。 她是一位熱衷於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女性。經過兩年的密切交往後,葉慈向岡昂小姐求婚,卻遭到拒絕。
1896年,葉慈結識了奧古斯塔• 格雷戈里夫人,格雷戈里夫人鼓勵葉慈投身民族主義運動,並進行戲劇的創作。儘管葉慈受到法國象徵主義的影響,但顯然他的創作具有清晰而獨特的愛爾蘭風格。葉慈和格雷戈里夫人、馬丁以及一些其他愛爾蘭作家共同發起了著名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或稱「凱爾特文藝復興運動」)。
1919年2月24日,葉慈的長女安•葉慈在都柏林出生。 安繼承了母親的智慧、寧靜與友善,以及父親不凡的藝術天賦,後來成為一位畫家。
葉慈一生都對神秘主義和唯靈論有濃厚的興趣。1885年,葉慈和一些朋友創立了「都柏林秘術兄弟會」( Dublin Hermetic Order )。這個組織在6月16日召開了第一次集會,葉慈是領袖。同年,都柏林的神智學會館在通靈法師莎特里的組織下正式開放,葉慈於次年參加了他的第一次降神會。
葉慈的神秘主義傾向受印度宗教的影響很顯著,他晚年甚至親自將印度教《奧義書》譯成英文。通靈學說和超自然的冥思則成為葉慈晚期詩歌創作的靈感來源。
1913年,葉慈在倫敦結識了年輕的美國詩人艾茲拉•龐德。龐德從歐內斯特•費諾羅薩的寡婦處學到的關於日本能樂的知識,為葉慈即將創作的貴族風格的劇作提供了靈感。葉慈創作的第一部模仿了日本能樂的劇作是《鷹之井畔》。
葉慈通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用英文寫作的詩人之一。 然而,葉慈是傳統詩歌形式的大師。1923年葉慈獲諾貝爾文學獎 。1925年,葉慈出版了一本嘔心瀝血的散文作品《 靈視 》,其中他推舉柏拉圖、布列塔諾以及幾位現代哲學家的觀點來證實自己的占星學、神秘主義及歷史理論。
整個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期,葉慈無可避免的受到他的國家以及整個世界動盪局勢的影響。 1922年,葉慈進入愛爾蘭參議院。在他的參議員生涯中,葉慈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曾擔任貨幣委員會的主席。正是這一機構設計了愛爾蘭獨立之後的第一批貨幣。在1925年,他熱心地倡導離婚的合法化。1928年,由於健康問題,葉慈從參議院退休。
1937年邀請他到馬德里時,葉慈在回信中表明他支持西班牙革命,反對法西斯主義。葉慈他不支持民主派,在晚年卻也有意疏遠納粹和法西斯主義。然而縱觀葉慈的一生,他從未真正接受或贊同過民主政治。同時,他深受所謂「優生運動」的影響。
晚年的葉慈非常高產,出版了許多詩集、戲劇和散文,許多著名的詩作都是在晚年寫成的,包括一生的顛峰之作《駛向拜占庭》。 這首代表性的詩作體現了葉慈對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文明的嚮往。
-
葉慈:
1. 奈何一個人隨著年齡增長,夢想便不復輕盈;他開始用雙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實而非花朵。
2. 這個世界哭聲太多,你不會懂得。
3. 人心只能贏得,不能靠人饋贈。
4.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5. 投出冷眼,看生、看死;騎士,向前。我將不停地行走,不停地歌唱。因為這是我自己的歌吟,我自己的詩章。
6. 年輕時,我們彼此相愛卻渾然不知。
7. 多少人愛過你的美麗,愛過你歡樂迷人的青春,假意,或者真情;唯獨一人愛過你朝聖者的靈魂,愛過你衰老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8. 人類的一個大麻煩,在於我們無法擁有說一不二的感情。
9. 敵人身上總有讓我們喜歡的地方,我們的愛人總會有讓我們討厭之處。正是這種糾結不清的情感催我們變老,讓我們皺起眉頭,加深我們眼睛的皺紋。
10. 要是我們能像神仙一樣全心全意地愛或者恨,我們也許就能像他們那樣長生不老了。不過,在這一天到來之前,他們永不衰竭的快樂和悲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他們的魅力所在。他們的愛從不知疲倦,星辰的輪迴也絕不會讓他們放慢舞步。
11. 面對著永恆,我們的靈魂是愛,是一場纏綿不盡的離別。
12. 多少人愛你曇花一現的身影,愛你的容貌於虛情假意之中,只有一人愛你如朝拜的神聖,愛你不因歲月無情至始至終。
13. 以往的全部歲月,其意義就在於為了這短暫幾天而等待;今後的漫長生涯,將是為這片刻的光陰而回味。
14. 我經常相信,自然界充斥著我們看不到的人,其中固然不乏一些醜陋古怪、邪惡愚蠢者,但他們大多數都擁有我們從未領略過的超凡之美。
15. 我還是個孩子時,每次走在樹林裡,都會覺得我渴慕已久,卻不知其所以然的什麼人或什麼事物,隨時會翩然出現。
16. 神仙們確確實實存在,只有我們這些既沒有單純心靈,也缺乏智慧的人才會否認這一點。從古到今的心地單純者和智者都曾看到過它們,甚至和它們交談過。就像我認為的那樣,他們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過著激情四溢的生活,我們只要讓自己保持單純的本性,不失激情,死後就可以加入祂們。但願死亡把我們與一切傳奇相連;但願將來有一天,我們能在黛綠群山中與巨龍作戰,或者領悟到一切傳奇。
17. 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尋。
18. 是選擇生活的完美,還是藝術的完美?
19. 我們曾有過的作為和思索;有過思索和作為的人士, 都必將漫流,然後稀薄,像灑落在石頭上的牛奶。
20. 當你步入晚年,頭髮蒼白,睡意沉沉 坐在火爐旁打盹的時候,請翻開這本書 慢慢地品味,細細回憶你當初 那溫柔的雙眸,和脈脈的眼神
有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
渴望你的美貌,不管他們是真心還是假意
但有一個人深愛著你純潔的心靈
縱然歲月的皺紋在你臉龐上日漸顯現
你俯下身,在閃閃發光的爐柵邊
略帶悲傷,竊竊私語,愛情怎能逃竄
並登上頭頂的高山 隱藏在漫天繁星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