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一○八) 柏格森(Henri Bergson) /蕭伯納(Bernard Shaw)

David Wang
Jun 24, 2022

--

柏格森 ( Henri Bergson ,1859年-1941年), 法國哲學家 ,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以優美的文筆和具豐富吸引力的思想著稱。1859年10月18日出生於巴黎 ,父母是猶太人。

1889年他以文學博士學位畢業於高等師範學校,1900年起被委任為法蘭西學院哲學教授。 柏格森於1913年赴英、美講學,並任英國精神學會主席。 1919年他返回法國,進入法蘭西語言科學院。此後從事國際事務和政治活動的研究。 晚年皈依於羅馬天主教。

柏格森以「創化論」之說,強調創造與進化並不相斥,因為宇宙是一個「生命衝力」在運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 他反對科學上的機械論,心理學上的決定論與理想主義。

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係的小單位;「綿延」是自由的創造意識,其向上的運動創造精神,也創造生命的形式,因此生物的進化過程也就是意識的創造過程,而物質則是「綿延」停滯或削弱的結果,「綿延」也是一種心理過程,是離開物質的沒有相對靜止的絕對運動。

他對道德與宗教的看法,亦主張超越僵化的形式與教條,走向主體的生命活力與普遍之愛。

柏格森的哲學主張「綿延」( durée ) 觀念,即變遷的實在。不只事物的性質會變遷(藍色的事物變成紅色,年輕的事物變老),生命本身的物質也會變遷;此外,他也認為概念是靜態與片面的。當我們試著分析事物時,就扭曲並改變了事物;採取某一個觀點,放棄另一個觀點;凍結事物的時間卻未能理解事物的發展,即事物的「生命」。 分析必然無法令人滿意,因為事物存在著無限的角度與無盡的片刻。

柏格森的哲學和已往大多數哲學體系不同,是二元論的:在他看來,世界分成兩個根本相異的部分,一方面是生命,另一方面是物質。整個宇宙是兩種反向的運動即向上攀登的生命和往下降落的物質的衝突矛盾。

生命是自從世界開端便一舉而產生的一大力量、一個巨大的活力衝動,它遇到物質的阻礙,奮力在物質中間打開一條道路,逐漸學會通過組織化來利用物質;它一部分被物質制服了,然而它總是保持著自由活動能力,總是奮力要找到新的出路﹐總是在一些對立的物質障壁中間尋求更大的運動自由。

柏格森敘述了地球上生物的實際發展來填充這個大綱。生命潮流的初次劃分是分成植物和動物;植物的目的是要在儲藏庫裏蓄積能力,動物的目的在於利用能力來作猛然的快速運動。

宇宙是一條巨大的登山鐵道,生命是向上開行的列車,物質是向下開行的列車。理智就是當下降列車從我們乘坐的上升列車旁經過時,我們注視下降列車。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自己的列車上的那種顯然較高尚的能力,是本能或直覺;從一個列車跳到另一個列車上也是可能的。

或者,我們能夠把自己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上升,一部分下降;只有下降的部分是喜劇性的。但理智本身並不是下降運動,僅是上升運動對下降運動的觀察。
-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年), 愛爾蘭劇作家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聯合創始人。早年靠寫作音樂和文學評論謀生,後來因為寫作戲劇而出名。蕭伯納一生寫過超過60部戲劇,擅長以黑色幽默的形式來揭露社會問題。1925年「因為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諾貝爾文學獎,其喜劇作品《賣花女》被改成音樂劇《窈窕淑女》,該音樂劇又改編為好萊塢同名賣座電影而家喻戶曉。

蕭伯納在愛爾蘭的都柏林出生。父親是法院小官吏,後經商破產,酗酒成癖,母親帶他離家出走到倫敦教授音樂。受到母親的薰陶,蕭伯納從小就愛好音樂和繪畫。中學畢業後,15歲便當了抄寫員,後又任會計,並在報章寫劇評和樂評、從事新聞工作。

刻苦自學期間,他會瀏覽倫敦美術館及國家畫廊,又去大英博物館圖書室讀書,在那兒讀到馬克思的《資本論》。1884年他加入費邊社,為該社編小冊子及演說,以社會改革為己任。1931年訪問蘇聯,1933年訪問中國。蕭伯納的文學始於小說創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戲劇,他一共創作了52部劇本。


蕭伯納:

1. 成功,包容著大量的過失。

2. 我年輕時注意到,我每做十件事有九件不成功,於是我就十倍地去努力做下去。

3. 許多偉大的真理開始的時候,都被認為是褻瀆行為。

4. 好書讀得越多,越讓人感到無知。

5. 勞動是惟一導向知識的道路。

6. 一個人只有經過東倒西歪的、讓自己像個笨蛋那樣的階段,才能學會滑冰。

7.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由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燒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

8. 我的生命屬於整個社會;在我有生之年,盡我力所能及為整個社會工作,這就是我的特殊的榮幸。

9. 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時候,要比我出生的時候更美好。

10. 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

11. 你可知道,人類老是高估了自己所沒有的東西之價值。

12. 一個嘗試錯誤的人生,不但比無所是事的人生更榮耀,並且有意義。

13. 愚人,總會發現有更愚的人欽佩他。

14. 知識不存在的地方,愚蠢便自命為科學。

15. 人生有兩齣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

16. 人生的真正歡樂,是致力於一個自己認為是偉大的目標。

17. 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18. 人往往將現況歸咎於環境因素,但我不相信造化弄人。世界上出類拔萃的人都是運籌帷幄,主動找尋自己想要的環境。要是遍尋不獲,他們就創造一個。

19. 一個理智的人會讓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而一個不理智的人則會堅持嘗試讓這個世界去適應他。 因此,這個世界所有的進步 ,都依賴於這些不理智的人。

20. 不要為成功而努力,要為作一個有價值的人而努力。

21. 青春是美妙的,揮霍青春就是犯罪。

22. 不要企圖永遠活下去,你不會成功的。

23. 人喜歡習慣,因為造它的就是自己。

24. 軀體總是以惹人厭煩來告終。除思想以外,沒有什麼優美和有意思的東西留下來,因為思想就是生命。

25. 只要我有需要,我就有活下去的理由。滿足就是死亡。

26. 戀愛不是慈善事業,所以不能慷慨施捨。

27. 想結婚的就去結婚,想單身就維持單身,反正到最後你們都會後悔。

28. 自由意味著責任,正因為如此,多數人都懼怕自由。

29. 貧窮,是我們社會的最大的罪惡,也是我們社會最可怕的罪行;而我們超越一切的首要責任,就是做到不貧窮。

30. 一輩子的幸福!沒有任何活人可以忍受,那將是人間地獄。

31. 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人們不會從歷史的經驗中吸取教訓。

32. 除非你能消除人類愛國的心,否則世界永遠不會太平。

33. 一個人羞愧的事情越多,他的名聲就越大。

34. 沉默,它能讓你窺見他人的缺點,同時掩藏自己的不足。

35. 懶惰,就像一把鎖,鎖住了知識的倉庫,使你的智力變得匱乏 。

36. 一切世俗的權力,都會使人成為無賴。

37. 在一個醜惡、不幸的世界裡,最有錢的人所能買到的也只是醜惡和不幸。

38. 我從不因為自己屬於這個國家,就認為自己的母親、姐妹及故鄉一定比別人的更美好。

39. 我們不創造幸福,就無權享受幸福,正如我們不創造財富,就無權享受財富。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