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一○七) 葛令卡(Glinka) /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 天鵝湖(Swan Lake)
葛令卡( Михаи́лИва́новичГли́нка ,Mikhail Glinka, 1804-1857年),第一個獲得廣泛聲譽的俄國作曲家,對後來的俄羅斯音樂創作特別是對俄國浪漫樂派五人樂派有重要影響,被譽為俄國交響樂的奠基人。曾經的俄羅斯國歌《 愛國歌 》即是葛令卡的作品。
葛令卡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早年曾參加過家中的農奴樂隊,掌握了小提琴演奏和許多民歌。 1824年,他到交通部任職,但後來決定從事音樂事業。 1830年到義大利深造,主要學習了歌劇的創作。
1837–1839年在宮廷任職,1844年再次出國。 1847年回國,次年寫出《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1856年第三次出國,次年死於柏林 。
葛令卡的早期創作受德奧古典主義和義大利歌劇的影響,30年代後,開始注意在作品中採用民族元素。其優秀作品具有風格樸素,民族氣息濃厚,旋律通俗優美,色彩明快的特點,被譽為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奠基人。
五人樂派 、 俄國五人組,是一個在1856年到1870年之間俄國聖彼得堡建立的音樂創作小圈子,成員有巴拉基列夫、穆索爾斯基、李姆斯基 — 科薩科夫、鮑羅丁和居伊五人。其中格林卡的學生巴拉基列夫是圈子頭頭。
圈子的目標是互相促進,創作區別於歐洲古典音樂的具有鮮明俄羅斯特色的浪漫派音樂。這5個人除了巴拉基列夫是音樂本科畢業之外,其他都是業餘作曲家,然而他們都成為音樂大師。從此開始,俄羅斯如噴泉般地湧現出一批具有國際聲譽的作曲家。
-
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年),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其作品有民族樂派特徵,但仍以浪漫風格為基準。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22歲時柴可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畢業後,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內向而且脆弱,感情豐富,在與崇拜自己的女學生的婚姻破裂後,企圖自殺,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國療養。這期間開始和一個熱愛音樂的俄國鐵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通信。後來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後階段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兩個人從來沒有見過面。
在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對旋律性的重視;他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風格創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對於華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華格納過於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可夫斯基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
1868年開始,柴可夫斯基與俄國國民樂派的成員逐漸走得很近。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建議之後,便寫了有名的管弦樂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但於此後,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風格越來越偏向西歐風,而逐漸與強調民族素材及風格的國民樂派漸行漸遠。
有一次,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臨陣上場替代指揮他自己的歌劇「女妖」,之後便開始常態性的從事指揮工作。克服與生俱來的舞台恐懼症之後,他逐漸開始習慣在舞台上指揮自己的創作,並常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結識不少當時的音樂家。
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邀至美國指揮自己的作品,當年的5月5日,他在卡內基大廳的開幕儀式中指揮紐約音樂協會交響樂團演出。在美國首演卻一炮而紅,從此成為柴可夫斯基的招牌。
1893年,在首演第六號交響曲《悲愴》九天後,柴可夫斯基死於聖彼得堡的家中。
-
編注:
1. 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天鵝湖》的序曲,不是歡樂的氣氛,而是警醒人心的悲劇性,這是在說明《天鵝湖》不是白馬王子與白雪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的故事,而是一個有許多的無知、錯誤、奮鬥、發人深省。權貴家庭往往有更多不為人知的壓力與陰暗。
2. 第一幕是王子齊格菲里德在生日前夕的選妃舞會,柴可夫斯基所撰寫的舞曲,表面上歡欣愉快,但是卻又帶有陰鬱、悲傷、不確定的氣氛,描述齊格菲里德的家族是一個沒落的王室,面對未來有很多壓力,到底這個王子能不能選到一個優秀的合作夥伴(王妃),讓家族起死回生呢?
3. 富不過三代,因為權貴階級從小養尊處優、沒有經濟上的生存壓力,因此社會競爭力一代比一代弱,一代比一代又自大又愚蠢。權貴家庭如果想要重新振作,必須挑選好的結婚對象,要像武則天那樣的才女才有希望。
4. 王子齊格菲里德挑選了很久,找不到理想的對象,很苦惱,於是大臣建議他去外面打獵、散散心。
5. 第二幕是王子在天鵝湖遇到天鵝公主奧傑塔,天鵝公主帶領一群被惡魔羅特巴特咒詛的天鵝,這些天鵝本來是人,但是因為被咒詛,身體長出羽毛,變成天鵝。她們要如何解脫這種困境呢?天鵝群,代表過著禽獸般的生活,又歷盡滄桑的知識分子。
6. 只有當天鵝公主奧傑塔遇到真正愛她的男人時,二人才能同時獲得拯救。第二幕的開場曲充滿悲劇性,這是在說明天鵝被惡魔控制的不幸。
7. 在兩蔣獨裁統治時代,台灣百姓被國民黨權貴階級控制,沒有完整的人權。人民只有部分的行動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人身與遷徙自由等等,失去人應該有的尊嚴,好像禽獸一般,但是這種境遇才能磨練出優秀、獨立自主又有偉大志向的人才。
8. 台灣的百姓,只享有權貴允許的行動自由,權貴所不允許的行動,就沒有自由,必須被監禁判刑,嚴厲處罰;言論自由也是一樣,百姓表面上可以說話,但實際上有很多言論是禁忌。
9. 人民有部分的人身自由與財產自由,但是,一旦權貴看上了,就得繳出身體與財產;這就是天鵝少女被咒詛的情況,白天是鵝,晚上是少女。
10. 白天是鵝,這是說在公共場合這種被監控的世界,人民只能表現出符合權貴階級要求的樣子;晚上變成少女,這是說在私底下、沒有被監視的時候,人民恢復到自己原本的樣貌。
11. 天鵝公主是百姓的領袖,她雖然在獨裁統治底下管理百姓,讓多數人活下去,但是她的力量還不足以推翻獨裁者(惡魔),必須與更強大的外力結合,才能夠推翻獨裁者,讓百姓恢復完整的人權。
12. 王子就是外面的勢力,他本來是要來打獵遊玩的,卻意外發現天鵝公主,他感覺到天鵝公主長期在惡魔的壓力下,受到很多磨練,是理想的對象,因此愛上天鵝公主,決定要跟天鵝公主合作,打擊惡魔,拯救這群天鵝。
13. 在第二幕,王子與天鵝公主有許多雙人舞,這些舞蹈在說明二人如何從不認識,逐漸地取得信賴,最後互相合作的過程。為什麼天鵝公主一開始看到王子,覺得非常恐懼呢?非常想逃命呢?
14. 王子象徵一種貴族(有反骨性格),惡魔象徵獨裁者。台灣在國民黨獨裁統治時期,許多民主運動人士是有反骨性格的仕紳,他們被妖魔化,國民黨權貴階級恐嚇百姓說,台獨是中共同路人,任何接觸到台獨的人都會被判刑,因此百姓對民主運動人士有很多恐懼、不信任、不確定能不能合作;國民黨的黨化教育讓百姓非常害怕民主運動人士,不確定那是不是長久等待的救世主(果陀)。
15. 第二幕有許多經典芭蕾舞步,芭蕾舞者的手,有些地方在模擬天鵝的翅膀、有些地方是模擬天鵝的頭;四隻小天鵝的舞蹈段落,是在說明小天鵝在湖邊覓食與觀察四周環境的樣子。
16. 當王子承諾要幫助天鵝公主之後,有四隻大天鵝一起伸手看著遠方跳舞,是在說明對未來充滿盼望的感受,最後所有的天鵝群舞,這是說明所有的百姓都支持天鵝公主與王子的合作,大家都認為未來將充滿希望。結果真是如此嗎?
17. 第三幕各國公主和使節都來參加王子齊格菲里德的生日宴會,這一幕在鼓聲的帶領下開始,在各國使者的舞蹈之後,惡魔羅特巴特帶黑天鵝奧吉莉亞來應徵王妃,立刻轟動全場。
18. 通常黑天鵝與白天鵝是同一名芭蕾舞者飾演,為什麼?這是在說明王子的狀況,王子之所以失信於白天鵝,不是因為他見異思遷,而是因為他分不清楚黑天鵝與白天鵝的差異,簡單說,他還很幼稚無知,他無法分辨誰是黑天鵝、誰是白天鵝,在他來看,這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他以為眼前這個黑天鵝就是他先前遇到的白天鵝公主,所以才跟她結婚。
19. 國民黨裡也有表面上很不錯的青年才俊(黑天鵝),留學國外名校,學成歸國服務百姓;實際上,他們都是知青黨部在海外當職業學生的抓耙子,表面上是學者,實際上是為獨裁者服務的奴才,缺乏社會正義感、表裡不一,是標準的偽君子。
20. 當王子與黑天鵝共舞時,白天鵝公主的在湖邊痛苦地舞蹈,但是王子完全看不到,並且快樂地跳舞。在這裡,有一段黑天鵝最有名的32圈「揮鞭轉」,芭蕾舞者不但要轉,還要露出笑容,因為這一段是在說明黑天鵝打敗所有對手後,快樂地叫囂的樣子。
21. 然而,第三幕的最後,王子發現他弄錯了,歡樂的婚禮立刻陷入愁雲慘霧中,王子拋下一切要去找尋白天鵝公主奧傑塔。
22. 王子象徵民主運動人士,雖然民主運動人士有理想,但卻有許多能力上的弱點,常常無法分辨該做甚麼、不該做什麼,有時也搞不清楚百姓的狀況、搞不清國民黨的陰謀,也中了黨化教育的毒,無知中也犯下許多錯誤,讓百姓痛苦。
23. 第四幕,悲傷的白天鵝們,痛苦地擺動翅膀,管弦樂團演奏出她們的絕望與無力。雖然白天鵝們還是一如往常地在湖邊睡覺、湖面游泳和覓食,但是看起來有氣無力地,因為她們知道自己被出賣了。
24. 在這裡,有一段天鵝公主與惡魔的雙人舞,跳舞的時候,天鵝公主的身體是捲曲的,這是在說明天鵝公主被控制、萬分恐懼、非常不自由的情況。
25. 柴可夫斯基跟一般作曲家不一樣的地方是,他的樂曲有清楚的主題,可以引導芭蕾舞者的動作與內心,讓芭蕾舞者很自然地在旋律的帶領下產生應有的感情與舞姿。
26. 接著,王子出現了,王子回到湖邊找天鵝公主,要彌補過失,對抗惡魔。天鵝公主在魔鬼與王子間來回的三人舞蹈,以及天鵝們環繞他們的舞蹈,說明百姓在獨裁統治的舊勢力與民主運動的新勢力間擺盪,最後王子打敗了惡魔,完成拯救天鵝公主與天鵝少女們(百姓)的諾言。
27. 柴可夫斯基第四幕的終曲,樂曲有向上昇華的感覺;有的芭蕾舞團認為是王子與天鵝公主,與惡魔戰鬥犧牲後,靈魂往上升天的意思;有的芭蕾舞團認為,是王子與天鵝公主戰勝魔鬼後,沒有死亡,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各芭蕾舞團的編舞結局不同,不過很確定的是,柴可夫斯基認為最後是一個美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