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代(廿四) 文藝復興的音樂 / 蒙台威爾第(Monteverdi)
中世紀早期有大量的音樂創作產出,但只有羅馬天主教禮拜儀式用的單聲聖歌 (plainsong),其中又有大部份是所謂的格利果素歌 (Gregorain chant),源自教皇格利果一世(Pope Gregory I)。下令整理各地教會的聖歌,並將聖歌聚集成冊,稱為Antiphonarium(對唱詩集)。
西元九世紀,音樂有了重大的發展。首先,教會(以巴黎修道院最為有名)統整了許多傳統的歌唱形式。第二,出現在原有格利果聖歌上,增加平行協和五度旋律的樂曲,也就是所謂的複音樂曲。第三,消失約五世紀的樂曲標記法再度登上舞台,這是音樂史上重要的轉折。
西元1100年後,許多複音樂曲的學派大量出現,如Saint Martial學派,主要特色是快速的音群、有著名作曲家Léonin和Pérotin的Notre Dame school、在西班牙加利西亞(Galicia)的音樂鎔爐、天主教聖地孔波斯特拉的聖地牙歌(Santiago de Compostela)和包含Worchester Fragments和Old Hall Manuscript的English school。
十三世紀晚期所發展出來的聖樂形式有經文歌、Conductus、Discant和Clausula。另一個特殊的形式是Geisslerlieder,他們主要流行於兩個時期:一為十三世紀中葉,直到被教會壓迫;二為1350年左右的黑死病時期。他們的音樂是民俗音樂混雜著宗教天啟與懺悔的文字。
十四世紀的歐洲音樂史由「Ars Nova時代」所主宰。以分類上來說,該時代是中世紀音樂的集大成者,但是卻與文藝復興早期音樂的概念與審美觀有許多共通點。此時期被保存下來的音樂,主要是俗世音樂,其特徵是尋求一固定的音樂形式如敘事曲(Ballade)、Virelai、Lai和Rondeau,這些也是詩作的形式。著名的作曲家有Guillaume de Machaut和Francesco Landini。
十六世紀時,音樂理論家H. Glareanus,1488–1563,於西元1547年出版樂理著作《十二調式論》(dodecachordon),主張在原有的八種教會調式裏,加入民間音樂使用的艾奧尼亞調式(ionian mode)與伊奧利亞調式(aeolian mode)及其副調式。
到了文藝復興的晚期,很多在後世相當重要的音樂體裁正在一步步走向確立,例如歌劇等。器樂在這個時候蓬勃發展,很多文藝復興晚期的作曲家也是優秀的鍵盤樂器或其他樂器的演奏家。
音樂家在文藝復興時期,受啟發相對比較晚,一方面他們長期受制於宗教的束縛,還必須接受教會的金援才有經濟來源,因此比較保守;加上管樂器的製作難以突破,直到工業革命以後才有大發展。
16世紀末,音樂史正式進入巴洛克時期,蒙台威爾第等一批承前啟後的偉大作曲家引領了新的潮流,音樂的表達形式日益多樣,音樂中表達的感情日益豐富,這時期的很多作曲家依然供職於貴族的宮廷之中,很多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音樂家家族紛紛湧現。而到了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巴洛克晚期,更有J.S.巴赫和亨德爾這樣的集大成者出現。
-
蒙台威爾第(Monteverdi, Claudio 1567–1643),出生於義大利北部波河沿岸克雷蒙納,以製造小提琴著稱的小城。父親寶達沙是一位化學家,後來受訓成為合格外科醫師,但一生不善理財。蒙台威爾第幼年喪母,父親再娶。不幸第二任妻子也早逝,當蒙台威爾第年僅15歲時,父親已經娶第三任妻子。
蒙台威爾第從小即耳濡目染,並大約於1576年加入克雷蒙納大教堂的樂隊,蒙台威爾第在擔任克雷蒙納大教堂樂長的老師影響下,出版他最早的作品 :《神怪小曲集》,後來寫過一些牧歌,並以演奏提琴為生。
1590年受聘進入曼圖亞公爵府中工作,首先擔任提琴手,1602年起擔任唱詩班指揮。這一段時間蒙台威爾第過著充實的生活,除了創作了許多教堂音樂,並且在公爵的贊助下出版自己的作品。公爵非常欣賞他的才華,還允許他自由自在地寫自己喜歡的音樂:歌劇。
1599年五月,蒙台威爾第與克勞蒂亞.卡塔尼奧在曼圖亞舉行婚禮,然而婚後不久,蒙台威爾第再度與公爵外出旅行。在這段旅程中,蒙台威爾第一路上雖然身體不適,然而他在旅程中獲得複音音樂的重大啟示,滿載而歸。回到曼圖亞後,蒙台威爾第的生命開始有了轉機,1601年,蒙台威爾第的長子誕生,更獲得宮廷樂長的職位,可謂雙喜臨門。
好景不常,蒙台威爾第四十多歲時連遭不幸。1607年,與他感情甚篤的妻子去世,讓他精神大受打擊,不得不修養數年;而後賞識他的文森佐公爵猝然逝世,並由其子法蘭西斯科(Francesco)繼位公爵,他在1612將蒙台威爾解僱,只好傷心的回到克雷蒙納。
他失業了一年,這一年中他與雙親同住,還遭受祝融之災,將他十二部歌劇的樂譜全部燒毀。1613年蒙台威爾第到了威尼斯,當時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樂團的指揮去世,蒙台威爾第受召前往,在接受試聽演出後,隨即被授與樂團指揮一職,蒙台威爾第在威尼斯終於發現自己的價值,並獲得肯定。其後蒙台威爾第在威尼斯定居,受到宮廷的重視,並在此完成了他重要的代表作品,擔任這個職位直到去世。
1643年,蒙台威爾第於威尼斯與世長辭。隨著巴洛克時期的來臨,蒙台威爾第的音樂很快的消逝於巴洛克音樂中,甚至遭世人遺忘。直至三百年後的近數十年,才再度為後世所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