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代(廿七) 文藝復興的巔峰(八) 克倫威爾(Cromwell) /萊布尼茲(Leibniz) /牛頓 (Newton)
奧立佛·克倫威爾 ( Oliver Cromwell ,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英格蘭軍政領袖,在英國內戰中擊敗了保王黨(Cavalier),克倫威爾開始統治短命的英格蘭聯邦 ,並征服了蘇格蘭與愛爾蘭,並在1653至1658年期間出任護國公。
克倫威爾出身中層,在40歲時才開始聲名鵲起。 他與兄弟一起打理雞舍羊欄,靠販賣雞蛋、羊毛維生,他曾就讀劍橋大學,但未取得學位即離校。在繼承叔父遺產之前,他的生活都和普通農民一樣。當時宗教改革運動正盛,克倫威爾也受此影響,成為了清教徒 ,深信上帝指引他走向勝利。 雖然他從未表明自己的宗教立場,但他強烈贊成容忍各種新教教派。
在十七世紀,歐洲大部地區都正在朝著更強大的君主專制主義的方向發展;民主政體在英國的勝利是逆歷史趨勢而出現的事件,在隨後的年月裡,英國民主政體的榜樣對法國啟蒙運動、法國革命和最終在西歐建立民主政體都是一個重要因素。
民主勢力在英國的勝利,對於在美國以及英國先前的殖民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建立民主政體,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英國在世界上只是個彈丸之地,但是民主政體卻從英國湧向世界的其他某些範圍不小的地區。
克倫威爾基本上是一個實踐家,洛克則是一個思想家,因而很難估計他倆的相對重要性。根據洛克時代的才智狀況來看,即使沒有他本人,與之非常近似的政治思想也許會有人不久就會提出來。 但是假如沒有克倫威爾,議會很可能在英國內戰中失敗。
-
哥特佛萊德·威廉·萊布尼茲 (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年),德國哲學家、數學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士多德。 他本人是一名律師,經常往返於各大城鎮,他許多的數學公式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完成的。
萊布尼茲的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倫理學教授,在萊布尼茲6歲時去世,留下了一個私人的圖書館。12歲時自學拉丁文,並學習希臘文。14歲時進入萊比錫大學唸書,20歲時完成學業,專攻法律和一般大學課程。1666年他出版第一部有關於哲學方面的書籍,書名為《論組合術》(de arte combinatoria)。
1666年,萊布尼茲於Altdorf拿到博士學位後,經由當時政治家Boineburg男爵的介紹,任職服務於大主教Johann Philipp von Schönborn的高等法庭。
1671年,萊布尼茲發表了兩篇論文《抽象運動的理論》(Theoriamotusabstracti)及《新物理學假說》(Hypothesis physica nova),分別題獻給巴黎的科學院和倫敦的皇家學會。
1672年,萊布尼茲被Johann Philipp派至巴黎,以動搖路易十四對入侵荷蘭及其它西歐日爾曼鄰國的興趣,並轉投注精力於埃及。萊布尼茲卻進入了巴黎的知識圈,結識了馬勒伯朗士和數學家惠更斯等人。這一時期的萊布尼茲特別研究數學,而發明了微積分。
萊布尼茲最後於1676年離開巴黎而轉任職服務於漢諾威的Johann Friedrich公爵。 於上任時,順道於海牙拜訪史賓諾沙,與其數天一同討論哲學。1680至1685年間,萊布尼茲擔任銀礦礦採工程師。在這期間,萊布尼茲致力於風車設計,以抽取礦坑中的地下水。
萊布尼茲和牛頓先後獨立發明了微積分 ,而且他所使用的微積分的符號被更廣泛的使用, 萊布尼茲還對二進位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哲學上,萊布尼茲的樂觀主義最為著名;他和笛卡爾、史賓諾莎被認為是17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 萊布尼茲在哲學方面的工作,預見了現代邏輯學和分析哲學的誕生,更多地應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驗定義,而不是實驗證據來推導以得到結論。萊布尼茲對如此繁多的學科方向的貢獻分散在各種學術期刊、成千上萬封信件、和未發表的手稿中。
1695年英國學者宣稱:微積分的發明權屬於牛頓;1699年又說:牛頓是微積分的「第一發明人」。 由於對牛頓的盲目崇拜,英國學者長期固守於牛頓的流數術,只用牛頓的流數符號,不屑採用萊布尼茲更優越的符號,以致英國的數學脫離了數學發展的時代潮流。
不過萊布尼茲對牛頓的評價非常的高,在1701年柏林宮廷的一次宴會上,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詢問萊布尼茲對牛頓的看法,萊布尼茲說道:在從世界開始到牛頓生活的時代的全部數學中,牛頓的工作超過了一半。
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也寫道:「十年前在我和最傑出的幾何學家萊布尼茲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經知道確定極大值和極小值的方法、作切線的方法以及類似的方法,但我在交換的信件中隱瞞了這方法,……這位最卓越的科學家在回信中寫道,他也發現了一種同樣的方法。他並訴述了他的方法,它與我的方法幾乎沒有什麼不同,除了他的措詞和符號而外」。
萊布尼茲:
1. 自己揚起了漫天塵土,卻要怪別人看不見。
2.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
3. 不發生作用的東西是不會存在的。
4. 在世界上只有兩件事值得我們操心:德行和健康。
-
艾薩克·牛頓 ( Sir Isaac Newton ,1643-1727年)是一位英國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與哲學家。他在18歲時完成了中學的學業,並得到了一份完美的畢業報告。 1661年6月,他進入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在那時,該學院的教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但牛頓更喜歡閱讀一些笛卡爾、伽利略、哥白尼、克卜勒等更先進的思想。
1665年,他發現了廣義二項式定理,並開始發展一套新的數學理論,也就是後來為世人所熟知的微積分學。在1665年,牛頓在家中研究微積分、光學和萬有引力 。
從1670年到1672年,牛頓負責講授光學 。 他研究了光的折射,表明稜鏡可以將白光發散為彩色光譜 ,而透鏡和第二個稜鏡可以將彩色光譜重組為白光。他還通過分離出單色的光束,並將其照射到不同的物體上的實驗,發現了色光不會改變自身的性質。
他得出如下結論:任何折射望眼鏡都會受到光散射成不同顏色的影響,並因此發明了反射望遠鏡 (現稱作牛頓望遠鏡)來克服這個困難。 他自己打磨大直徑的鏡片。
牛頓認為光是由粒子或微粒組成的,並會因加速通過光密介質而折射,他認為薄膜的折射和透射現象可以用光的「波動理論」來解釋,但自己的「微粒理論」才能更好地解釋光學現象,如繞射 。後來的量子力學則認為光有波動和微粒二重性。牛頓使用玻璃球製造了原始形式的摩擦靜電發電機 。
1679年,《原理 》1687年7月5日出版。 該書中牛頓闡述了其後兩百年間都被視作真理的三大運動定律 ,成為現代工程學的基礎。 牛頓並定義了萬有引力定律,說明天體星球的運作模式,推動了科學革命。還基於波以耳定律提出了首個分析測定空氣中音速的方法。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恆的原理。
波以耳的機械論宇宙觀,顛覆了傳統基督教神學的物理觀與宇宙觀,牛頓通過數學證明的方式完善了波義耳的思想,並且普及化科學知識。上帝完全地從世界事務中隱退了。
牛頓:
1. 我並沒有什麼方法,只是對於一件事情很長時間很熱心地去思考罷了。
2. 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對我怎樣評價。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時而發現了一個光滑的石子兒,時而發現一個美麗的貝殼而為之高興的孩子。儘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還神秘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3. 謙虛對於優點猶如圖畫中的陰影,會使之更加有力,更加突出。
4. 人生往往是複雜的。
5. 天才,就是長期勞動的結果。
6. 思索,繼續不斷的思索,以待天曙,漸近乃見光明。
7. 勝利者往往是從堅持最後五分鐘的時間中得來成功。
8. 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成的。
9. 真理的大海,讓未發現的一切事物躺臥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尋。
10. 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的話,那不是由於別的,只是由於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
11. 聰明人之所以不會成功,是由於他們缺乏堅韌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