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代(十四) 宗教改革的開端:柯雷吉歐 / 馬丁路德
柯雷吉歐 Correggio Antonio Allegr (1489 ~ 1534年),出生於義大利,其成熟作品中,富於漸層變化的光影和用色,以及人物的甜美形象,也能找到達芬奇、吉奧喬尼和拉斐爾的影子;某些作品的人體表現又令人想到米開蘭基羅。他承襲並綜合了文藝復興盛期各家的嫻熟技法,在空間和動感的表現上又有所突破,有人將之歸類為矯飾主義畫家,也是巴洛可藝術的先驅。
柯雷吉歐約有 40 幅圖留傳下來,全部表現在宗教及神話的題材,1520 年到 1524 年從事於 Parma 教堂的圓屋頂工作,使用光和陰影及發光的增強色彩的藝術家技巧,而令整個景象能超出圓頂。
從1520到1524年間,柯雷吉歐為帕爾馬的聖喬凡尼福音教堂的穹頂繪製了《聖約翰的異象》(或稱《基督升天圖》)。在此畫家結合了光影和仰角描繪出明亮深遠的天空,並以前縮法表現了從天降臨(或曰升騰在天)的基督,十二門徒環繞在周圍,十分生動壯觀。類似的構圖在畫家設計帕爾馬大教堂穹頂時再次出現,甚至更為複雜。
在1526至1530年間創作的《聖母升天圖》可說是柯列喬最著名且具開創性的作品。採用仰角透視,一圈圈旋渦狀的雲層圍繞著圓頂中央,眾多聖徒與天使層層湧現其中,創造出一個向無窮遠處延伸的幻景。身穿紅衣藍袍的聖母在雲層邊上緩緩向中間昇起;畫面中騰空、像從天上躍下迎接聖母的耶穌,在透亮的天界中央顯得十分醒目。
這件作品在面世之初,也因為過於大膽新奇,使得當時的教堂人員採取保留態度。然而這種誇張、令人驚奇的效果,卻影響了後世許多巴洛克藝術家。【圖片來源∕大紀元新聞報、antoniodacorreggio.org】
-
馬丁路德 (1483年11月,在德國艾斯萊本出生。)他爸爸是銅礦工人,1501年,馬丁•路德入讀愛爾福特大學,在大學圖書館裏第一次讀到《聖經》。他説:「這本書叫我愛不釋手。假如有天能擁有一本,就真是一大幸事了。」
馬丁路德的言行帶動了宗教改革運動,被譽為「人類史上意義最重大的革命」。在歐洲,改變了宗教的面貌,更為中世紀的歷史劃上句號。此外,他奠定了德語的歷史地位,所翻譯的《聖經》也是最多人使用的德語聖經譯本。馬丁•路德怎麽知道自己對《聖經》的理解是正確的呢?
他反覆思考,仔細揣摩整本《聖經》,把自己的理解跟《聖經》的論點互相比較,結果發現兩者是完全一致的。人得救是憑信心,不是靠行為的得救論,一直是馬丁•路德的主要神學理論。當時,人們普遍相信罪人死後要受刑罰一段時期,可是,據稱人如果購買教宗出售的贖罪券,就能縮短這段刑罰期。結果,不少人把贖罪券視為犯罪免罰的一種保險。
教會兜售贖罪券,激起了馬丁•路德的義憤。1517年秋天,他寫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指控教會財政處理不當,教義和信仰也偏離正道。 馬丁•路德一心要推行改革,把《九十五條論綱》送交阿爾貝特大主教和幾個學者。歷史家就以1517年為宗教改革運動開始的年份。
對教會的罪行搖頭歎息的何止馬丁•路德一人。早在一百年前,捷克宗教改革家胡斯已譴責教會出售贖罪券。英國的約翰•威克里夫比胡斯更早指出,教會奉行的有些習俗,是不符合《聖經》的。鹿特丹的伊拉斯謨和英國的廷德爾都主張改革,他們跟馬丁•路德是同時期的學者。1415年,胡斯在康斯坦茨接受審訊,後來被掛在柱上活活燒死。
多個世紀以來,歐洲一直受制於兩大集團: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天主教會。皇帝和教宗站在同一陣線,恍如日月,合作無間。不過,究竟誰是日頭,誰是月亮,則難有定論。到公元16世紀初,兩大陣營的全盛期已過去。
1455年,谷騰堡的印刷機投入生産。16世紀初,德國60個城鎮和其他12個歐洲國家已紛紛使用活字印刷機。在此之前,平民百姓從來沒有在這麽短的時間之內,就收到最新的消息。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被付印和分發出去了,教會應否改革再不是一時一地的問題,而是廣受爭議的課題,他直接挑戰一千多年來無人敢公開挑戰的教皇權威。霎時間,馬丁•路德在德國聲名大噪。
教宗利奧十世就《九十五條論綱》作出反擊,揚言要是馬丁•路德執迷不悟,就要把他判以絶罰,逐出教會。馬丁•路德當衆燒毁教宗的通諭,出版論文細列改革的方案,呼籲封邑各地的人無須理會教宗是否贊同,合力推行教會的改革。
1521年,教宗利奧十世宣布判處馬丁•路德以絶罰。馬丁•路德不服判決,踏上歷時15天的旅程,從維滕貝格到沃爾姆斯去。一路上,他彷彿率領着凱旋行列似的,民衆夾道歡呼,顯示他極受擁戴,各地的人都來一睹他的風采。
在沃爾姆斯,馬丁•路德在皇帝、貴族和教宗的使節面前受審,在教會和官員的注視下,馬丁•路德堅決表示,除非反對他的人能根據《聖經》證明他是錯的,否則絶不撤回自己的主張。可是,根本沒有人能像他一樣熟記《聖經》的經文。沃爾姆斯敕令綜述這次審訊的結果,宣布馬丁•路德被放逐,他的所有著作頓成禁書。馬丁•路德先被教宗逐出教會,現在又被皇帝放逐,性命堪虞。
後來,峰迴路轉,馬丁•路德返回維滕貝格途中,薩克森的弗雷德里克派人假裝綁架馬丁•路德,這麽一來,他的敵人就無法向他施加毒手。後來,馬丁•路德被偷偷送到瓦爾特堡,在那裏長了鬍子,改名換姓。其間,把伊拉斯謨的《希臘語經卷》譯成德語,這部譯本在1522年9月出版,簡稱九月版聖經。這部譯本的售價是1.5荷蘭盾,相當於當時女傭的一年工資。雖然這部譯本售價不低,但銷量卻大得驚人,僅在一年內,就已重印兩次,共6000本。在接着的12年間,重印次數超過69次。
1525年,馬丁•路德和前修女卡塔琳娜•馮•博拉結婚。馬丁•路德在晚年依然德高望重,來他家作客的學者,都會攜帶紙、筆,隨時把他的名言雋語記錄下來。後來這些語錄被輯集成書,命名為《席間漫談》。這本書更曾在德國風行一時,銷量僅次於聖經。
根據路德的看法,信仰的唯一源泉是每個人都可以理解的聖經,不再需要教士們充當傳統的中間人,教士們只應通過佈道、濟世來為它服務。路德闡明,僅僅出於信仰即可釋義的教義,並明確地拒斥在信徒個人與上帝之間必須有中間媒介的教旨。
他相信所有信徒都可有教士身份,從《聖經》中自己吸取信仰要旨。路德剝奪了教會和高級教士們,作為上帝恩慈的中間人的特殊地位,同時動搖了羅馬教會的基礎,即它的教義法規和習俗。
馬丁•路德另一個突出的貢獻是於1522年將《聖經》翻譯成德文,並使其在近代德國廣泛傳播。新譯聖經在全國廣泛流傳,不僅使人們何以直接領悟上帝的語言,而且還在被方言分開的德意志各邦地區規定了一種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運用的語言。
宗教改革運動和反宗教改革運動,同樣都代表文明較低的民族,對意大利的精神統治的反抗。就宗教改革運動來說,這反抗也是政治性的、神學上的反抗:教皇的威信被否定,他原來憑「天國鑰匙權」獲得的那份貢賦不再繳納。宗教改革運動,是對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精神自由、道德自由的呼應,沒有前輩們的奮鬥,馬丁路德不可能有足夠的智慧與勇氣進行抗爭。
1534年,馬丁•路德完成了《希伯來語經卷》的翻譯工作。他精於翻譯之道,能保留原文的風格,節奏和諧,且措辭得當,結果翻出來的聖經譯本,平民百姓都能看懂。談到翻譯的原則,他寫道:「我們應該跟家裏的母親、街上的孩童、市集的平民聊聊天,聽聽他們是怎麽説話的,然後用他們能懂的文字去翻。」
馬丁•路德、喀爾文的宗教改革,産生了一些新教派 — — 基督新教。馬丁路德與喀爾文的的教敗都稱為新教,在亞洲被稱為基督教,有許多不同的教派;而羅馬教廷為主的教派,在亞洲則被稱為天主教。
馬丁路德最初引起社會人士對於赦罪券有無用處的討論,不久就演進而為宗教改革。贊成馬丁路德主張的人士,依照馬丁路德的指示,而將當時的教會加以改革,譬如過去教會的傳教士不能結婚,而改革後的傳教士可以結婚;神學理論、禮拜儀式等,都與舊有教會有很大差別。
依據馬丁路德的觀念,所有信徒都可有教士身份,從《聖經》中自己吸取信仰要旨;這對博學多聞的馬丁路德而言,是對的。但是,《聖經》是一本相當具有深度的集體著作,知識淺薄的人解釋它,就會變成迷信、不理性、不合邏輯、脫離現實與違反科學。
時至今日,基督教的牧師大部分因為知識淺薄、缺乏專業學術訓練,對經文胡亂解釋、斷章取義,因此基督教的教派大部分流於迷信,大多數的牧師水準跟鄉間乩童差不多;反觀天主教,因為受宗教改革的挑戰,深刻反省,加強學術訓練與社會服務,因此天主教的信仰反而維持一定的水準。
馬丁路德說:「人得救是憑信心,不是靠行為的得救」,這句話當初是指信徒不需要透過購買贖罪劵的行為獲得拯救;但是目前一般教會都解釋成,人都有罪惡,要洗去罪惡,只要憑著信心相信上帝就可以了,至於行為怎麼樣,都不重要,這是天大的誤解,這也是基督教相當白痴的解釋。
馬丁路德所說的這一句話,是針對當初的贖罪劵問題,意思是,人類的生命要改變、要進步,不是透過買贖罪劵的這個行為,而是憑藉著對上帝或對耶穌講的道理守信用,100%實踐;人類對真理守信用的程度有多高,得救的程度就有多高,人對道理不守信用、說到做不到,那不管你對上帝多虔誠,都沒有用。
所有的人類都一樣,對你所信仰的宗教的道理,無法實踐,那就是偽君子,生命是無法得救、改善的,上帝不接受偽君子這種貨色。馬丁路德會有名,因為他遵守《聖經》裡面的道理,如果有基督徒不遵守《聖經》裡面的道理,他就是基督教界的敗類,這個精神才是原版聖經裡面的精神。
許多人以為,基督教的信仰生活要完全地把精神和心思完全放在上帝或救世主身上,這是完全的誤解,這是白癡式的信仰。如果從《聖經》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相當熟練的人一定會了解,《聖經》的核心重點是,耶穌或上帝的道理,是泛指地球上所有的道理,不是只針對宗教的道理。
一個醫生就要遵守醫學所有的道理,一個商人就要遵守商業所有的道理,證券從業人員就要遵守一切股市的道理,還要繼續研發人世間一切的道理。
道理,是用來實踐的,不是用來附庸風雅的;附庸風雅道理的人,幾乎都是歷史上的人間敗類,因此,許多教宗都是人權敗類,因為他沒有辦法實踐道理。耶穌表示,遵守道理的人才能與上帝同在。換句話說,人類只要違背道理,就遠離上帝;說到做不到,也是一種違背。
人類歷史上所有的組織都一樣,守道理的人多,就越昌盛;無法遵守道理、不守信用、說到做不到的組織或國家,滅亡速度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