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代() 文藝復興運動爆發 / 米開蘭基羅 (Michelangelo

David Wang
8 min readJan 5, 2020

--

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 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 」舉世聞名,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

米開蘭基羅在佛羅倫斯長大, 1481年,米開蘭基羅年僅6歲時,他的母親去世由小鎮的一個石匠家庭撫養。米開蘭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經常和他的上級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米開蘭基羅的世界觀和藝術風格都受到當時最傑出的哲學家和作家的影響。

羅馬教宗克雷芒七世委託米開蘭基羅在西斯廷禮拜堂的祭壇牆上繪製濕壁畫「最後的審判 」, 壁畫在1534至開始繪製,1541年10月最終完成。 這件作品規模宏大,佔據了西斯廷禮拜堂祭壇的整座牆。 最後的審判是描述世界末日來臨,基督再次來到人世,對人進行審判,並決定他們的命運, 基督身邊圍著聖徒們。作品剛剛完成,就有人認為壁畫褻瀆了教義,因為米開蘭基羅把基督和聖母瑪利亞都畫得一絲不掛

米開蘭基羅支持佛羅倫斯走向市民社會;但他的藝術支持者,卻被迫是屢屢破壞市民社會的教皇。米開蘭基羅受薩佛納羅拉(自由傳教者,曾短暫主持彿羅倫斯市政,典型清教徒思想)的信仰影響;但他骨子裡卻有藝術家熱愛生命、自由的信念。米開蘭基羅熱愛佛羅倫斯,活到89歲。

當勞孔父子雕刻(BC200–50)於1506挖出時,米開蘭基羅親臨現場觀賞。這個企圖拯救特洛伊城而洩密、被諸神懲罰讓大蛇咬死的孔勞父子悲劇,不知名的雕刻家將之雕刻的十分傳神,從面目表情、到肌肉肢體的掙扎,全呈現出劇烈之痛苦與恐懼。米開蘭基羅深受這雕刻作品的震撼,而他早期的藝術 作品,的確充滿與上帝搏鬥的意志

譬如他的大衛像,原本是個形狀奇特數百年沒人想用的大理石,米開蘭基羅卻是用大衛戰勝巨人哥利亞的聖經故事,暗喻動盪不安的佛羅倫斯面臨外來強敵(神聖聯盟與麥第奇家族),最終一定會是市民勝利。因此這大衛像充滿人文主義的精神,奮發向上與命運搏鬥的激昂

可是同時期雕刻的聖母悼子,卻又充滿清教徒式的思想。當人家質疑聖母太過年輕時,他的回答是:「貞潔的婦女會比較容易保持青春,沒有淫亂鑽進心胸的婦女,身體是不會受多大影響的,我也相信,上帝會用這樣的方式 讓她證明自己的貞潔。」

這種人文主義者與清教徒的心靈衝突,意味著米開蘭基羅的心靈世界,不可能擺脫宗教信仰的強烈影響力。的確,晚期的「最後審判」將再現這種衝突。西斯汀教堂天花板壁畫「創世紀」 — 上帝是何等嚴厲在宗教畫中暗指人文主義的精神,其實整個繪畫過程就是一場激戰與奮鬥

米開蘭基羅十分痛恨教宗朱力阿斯二世。但他卻又受制於朱力阿斯二世。他曾離開羅馬拒絕再為朱力阿斯二世創作,卻差點因此引發戰爭,因為朱力阿斯二世權力慾、駕馭性格很強,又好戰。米開蘭基羅受命為朱力阿斯二世陵墓雕刻,再一次透過雕刻暗有所指,他刻了摩西,摩西有引領百 姓脫離奴隸生涯的含意,然後他刻了垂死奴隸、受束奴隸,以其肌肉的張力、痛苦的表情,表達到死都還抗拒著掙扎著,不肯臣服於受囚的命運

1529年,米開蘭基羅帶領人民保衛佛羅倫斯,不陷入教皇與德皇的勾結侵略,結果卻失敗了,這再一次是藝術被迫臣服於政治。米開蘭基羅早期中期的作品,這種充滿人文主義的精神,是跟爭取自由 — 市民的自由、也是藝術家的自由 — 絕對相關的,他要搏鬥的對象總是有權有勢 難以掙脫,正是因為這樣,米開蘭基羅的藝術作品才會有這麼強的悲劇性,他對上帝的理解,也是嚴厲不近情理的暴君。

晚期畫西斯汀禮拜堂的祭壇大幅壁畫,就是有名的「最後的審判」。此主題呈現死亡、面對審判的絕望與痛苦。米開蘭基羅透過此主題,反映了羅馬在1527年的大掠奪之後,瀰漫在社會上灰暗不安的氣氛。而米開蘭基羅畫此畫當時,自身也陷入了信仰與藝術的精神危機中。

米開蘭基羅的藝術品,最擅長的就是雕刻人體,尤其是男性裸體,他非常能掌握、也很喜愛男性裸體可以呈現出來的力與美。此外,米開蘭基羅面對藝術自由與教皇政治駕馭的衝突,所呈現出來的人文主義精神,也常轉化成人對抗上帝,暗藏在藝術作品中。

賞析米開蘭基羅的作品,直到「最後的審判」時期,米開蘭基羅都把上帝描述的極其嚴厲,是審判者而不是愛的化身。米開蘭基羅也在畫中一再表明自己反抗這樣的上帝的決心,他彷彿是把這一生都脅迫他的教皇,變成上帝的化身。

米開蘭基羅說:「我是被迫的,我的藝術是在敵視的環境中成長的。」 米開蘭基羅透過《創世紀》,控訴上帝毀滅與嚴厲的屬性,他宣告毀滅的命運,而不是愛的福音。首先他繪出上帝創造天地的全能與威嚴;但創造亞當時,上帝與亞當的手若即若離,這已暗示出人類未來的命運;畫大洪水時,米開蘭基羅甚至刻意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扶持,用以控訴上帝的嚴厲不近情理沒有愛意。

「基督審判」,的確結束米開蘭基羅的過往,開啟他的未來。從此以後,米開蘭基羅每幅畫或雕刻,彷彿都在鋪陳自己面對上帝的心靈世界。世界,管他是市民對教皇、權勢家族的抗爭,或羅馬城的危難,漸漸都消退了,剩下的是他與上帝一齊面對自己的一生,他要讓自己的一生攤平在上帝面前,跟上帝交談並結案。

米開蘭基羅的宗教作品都是教皇指定製做的,表面上他按照合約描繪一幅聖經的內容,但是實際上卻透過繪畫將他的希臘哲學思想傳達出來,因此,百姓從米開蘭基羅「最後的審判」所感覺到的聖經內容,跟當時代神父所講解的內容不一樣,原本聖經裡的耶穌基督是一個為弱勢者申冤的人,形象柔弱、不剽悍,鬥不過傳統猶太教士那一群野蠻人,因此被釘上十字架。

但是,米開蘭基羅在「基督的審判」裡畫的復活之後的耶穌,全身都是肌肉,變成一個希臘戰士,他的門徒和對抗他的人也全身都是緊繃的肌肉,彼此辯論誰有罪、誰沒有罪,審判變成一場英雄間的戰爭。

米開蘭基羅畫的《創世紀》也跟原本的《聖經》內容有幾個地方不一樣:

一《聖經》說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亞當,所以這兩個人應該長得一樣,但是,米開蘭基羅《創世紀》的亞當和上帝長得不一樣。

二、上帝跟亞當的關係很像父子,這挑戰當時的基督教觀念,基督教的觀念裡,耶穌才是上帝的兒子,亞當是墮落的,他不是上帝的兒子。

三、《創世紀》說上帝在混沌中創造亞當,然後,神說有光就有光,所以,《聖經》裡的上帝沒有形象,只是一團光,但是,米開蘭基羅《創世紀》裡的上帝是有智慧的老年人,看起來就像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之類的人。

四、從上帝長得像蘇格拉底的角度來看,上帝跟亞當的關係變成師生關係,這是基督教沒有的觀念。聖經舊約時代,上帝與人類的關係是主人與僕人,聖經新約時代,上帝與人類的關係是父親與兒女。可是米開蘭基羅認為,上帝與人類的關係是師生,兩人手指相對,意思是上帝伸手指點亞當。

五、《聖經》說亞當很有能力管理伊甸園,又說亞當墮落了,沒有說為什麼亞當會犯錯?米開蘭基羅畫的亞當全身都是肌肉,但只是一個青年人,在思想上還不成熟,需要上帝的啟發,所以,米開蘭基羅的解讀是,亞當很有才華,他犯錯的原因是智慧還不夠,心智年齡還不成熟,需要像哲學家一樣的上帝來啟發他。

米開蘭基羅的思想,更接近保羅神學,更理性、更有啟發性。繪畫傳達給人的世界比文字直接,因此米開蘭基羅的繪畫影響到平民百姓與知識分子的思想。

-

圖片來源 ∕ leonardodavinci.netscudit.netfanpop.commaitaly.wordpress.comqysiti.keep.plepochtimes.comartbible.info、維基百科、artearti.netmilano.mentelocale.it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