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四一) 費爾巴哈(Feuerbach) / 羅西尼(Rossini)
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 1804-1872年),德國哲學家。是德國法學家保羅•約翰•安森•封•費爾巴哈的第四個兒子。費爾巴哈先在的海德堡大學學習神學,不顧父親的反對,到柏林跟隨黑格爾學習哲學,兩年後,他成為「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成員。
1828年,他到紐倫堡附近的埃爾蘭根學習了兩年自然科學,並任大學講師,1830年匿名發表了第一部著作《論死與不朽》,抨擊個人不朽的概念,擁護斯賓諾莎的人死後會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學。他的激進思想加上不善演講,他一直在學術界無法取得成功,並被永遠驅逐出大學講壇。只能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廠中的股份生活。
1839年發表了《論哲學和基督教》,宣稱「基督教事實上不但早已從理性中消失,而且也從人類生活中消失,它只不過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公開反叛當時的觀念。1841年發表《基督教的實質》認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對象,將宗教歸結為對無限的認識。也就是說,上帝不過是人的內在本性的向外投射。
費爾巴哈認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個幻象,論及到其他學科時,尤其是哲學,他認為黑格爾的哲學是偽宗教的,他提出一種機械論的唯物主義。費爾巴哈不承認自己是無神論者,他稱之為人道主義的神學,以人為上帝,力圖應用主觀的感覺恢復所謂的神性。
在1848年到1849年間,由於他對宗教的抨擊,使許多革命黨人將他看成英雄,但他自己從沒有參加過政治活動。 1870年他加入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由於長時間的精力消耗,僅兩年後的1872年在紐倫堡去世。
費爾巴哈:
1. 熱愛科學,就是熱愛真理,因此,誠實是科學家的主要美德。
2. 只有愛,給你解開不死之謎。
3. 科學,只把最高的恩典賜給專心致志地獻身於科學的人。
4. 理論所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實踐將為你解決。
5. 人,是文化、歷史的產物。
-
喬奇諾•安東尼奧•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1868年),義大利作曲家,他生前創作了39部歌劇以及宗教音樂和室內樂。羅西尼的父母都是音樂家,他的父親是一名小號手,母親是一名歌唱家。
羅西尼的父親是位熱烈的民主主義者,1796年,當拿破崙的軍隊進入義大利北部時,他歡迎他們的來到,但當奧地利軍隊重新佔領這裡時,他被關入監獄。後來羅西尼隨母親移居波隆那,以母親的演唱為生。
幼年時,便受到音樂訓練,學會演奏小提琴和古鋼琴。他的演唱聲音也很好,從十歲起他在一個教堂合唱隊中唱獨唱,十三歲時他參加了一個歌劇的演出,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以歌手登台。後來他還跟他父親學會了演奏小號。
1807年15歲時,進入波隆那音樂學院學就讀,他學大提琴,學得非常快。他作曲方面的知識主要不是從學校學來的,而是在演奏古典時期作曲家海頓與莫札特的四重奏中,自己琢磨出來的。
1829年在法國大革命氣氛感染下,根據席勒同名詩劇寫成歌劇《威廉泰爾》,反映義大利人民要求擺脫外族壓迫的願望,同時對大歌劇體裁的形成,起了推進作用,這也是他的最後一部歌劇。當時儘管只有37歲,卻從此放棄歌劇創作。
1836年,他回到波隆那,擔任母校波隆納音樂學院的名譽校長。雖然他繼續創作,但主要精力在於宗教音樂和室內樂,1842年把十年前寫作一半的「聖母悼歌」完成。1848年,波隆那的動亂迫使他遷居佛羅倫斯,1855年再次移居花都巴黎。
—
心得感想:
1. 有許多音樂人認為,音樂就是為了追求優美,這只是少部分音樂的重點,那些放在咖啡廳或書房的音樂,應當優美、讓人放鬆,但是,歷史上偉大的音樂大都是非常嚴肅的,它在傳達作曲家的思想與人生觀。
2. 作曲家所寫的每一個樂句與音符,都有意義,都是在傳達他所認識的真理,了不起的指揮家可以從音符中聽到那個真理,指揮樂團,恰當地將真理詮釋出來,讓平民百姓也可以感受到那股精神力、意志力。
3. 以羅西尼的《威廉泰爾》序曲來說,一開始大提琴表達出受壓迫者的痛苦與無奈,那是百姓的哭聲;然後,音樂逐漸悠揚、出現一絲希望,在農民當中出現一個領袖,他要捍衛社會正義,他就是威廉泰爾,他隱藏在綠林中,帶領一群人抗暴。
4. 接著,小提琴等弦樂器拉出緊湊的聲音,那是革命分子醞釀作戰,長、短笛、巴松管等管樂器的聲音,在描繪綠林中不時浮現的人影,那是埋伏在叢林中的革命分子。
5. 鼓聲愈來愈大,時機成熟,威廉泰爾所帶領的綠林好漢全部從樹上跳下來,洗劫為富不仁的權貴階級,將財物分給窮人,這一段場景,羅西尼讓整個樂團一起演奏,發出巨大的聲音,由伸縮號帶領戰鬥的行列。
6. 在一場混戰之後,長笛的樂聲,帶領樂團演奏一段溫柔優美的音樂,描寫人民渴望自由、人權的生活,這也是在描寫黎明升起的景像;然後,小號吹起開戰的號角,所有百姓跟著威廉泰爾駕著馬車前進,戰鼓和法國號一起催促著馬車前進。結尾就是,所有的百姓在威廉泰爾的帶領下,準備與權貴階級一決死戰。
7. 如果一個指揮家沒有辦法分辨清楚每一個樂句與樂器代表什麼意思,他就會演奏得糊裡糊塗,歷史上著名的指揮大師都是對樂譜思考得很清楚細膩的人,不同的大師詮釋會不同,卡拉揚跟托斯卡尼尼心目中的威廉泰爾就不一樣,抗暴的手段激烈程度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