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六四) 唯物辯證法(二之一)

David Wang
Aug 22, 2021

--

唯物辯證法 (Materialist Dialectics),是一種研究自然、社會、歷史和思維的哲學方法;是由馬克思首先提出,經其他馬克思主義者(比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發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觀、 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思想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

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是世界存在的兩個總的基本特徵,從不同側面揭示了這兩個基本特徵的內涵和外延;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

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的進程由心靈「正、反、合」的「對反、重複、超越」原則支配,這是辯證法。

費爾巴哈則提出「唯物質才是真實」的世界觀,這是唯物主義。馬克思結合黑格爾、費爾巴克的學說而創造出「唯物辯證法」,試圖回答的問題是「世界的存在狀態問題」。

唯物辯證法用「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觀點看待世界和歷史,認為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會變動、變化的),認為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反對以片面或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之間的「聯繫」很重要,必須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聯繫,就是指規律、法則與慣性,有共通點、相似點與互補點,或有因果關係。

聯繫的客觀性: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固有(客觀真實),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事物的聯繫,可以分為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而自在事物的種種聯繫,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存在,而人為事物是人類實踐的產物,形成之後便獨立於人的主觀意識而客觀存在。

聯繫的普遍性:聯繫,包括橫向的與周圍事物的聯繫,也包括縱向的與歷史未來的聯繫,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及其內部各要素、部分、環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但另一方面,事物又存在著相對獨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區別,而相對獨立地存在。

聯繫的多樣性:從大的方面說,聯繫可分為內部聯繫和外部聯繫、本質聯繫和非本質聯繫、必然聯繫和偶然聯繫、主要聯繫和次要聯繫、直接聯繫和間接聯繫,等等。 在實踐中,注重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對立與統一)是事物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 所謂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係」;矛盾的雙方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一個過程,過程是由狀態組成的;世界上沒有永恆的事物,有生必有滅;舊事物滅亡的同時,就意味著新事物的產生。

唯物辯證法認為:所謂發展,是指事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趨勢,實質上也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一個事物的發展,往往是一個「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進、循環往複式上升的過程,而一個個有限的過程,就組成了無限發展的世界。換言之,世界也可以被看作是永恆發展的「過程」的集合體。

唯物辯證法認為:規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規律,具有客觀性、穩定性、可重複性和普遍性。 換言之,規律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既不能被人創造,也不能被人消滅,只要條件具備就一定要發生作用,所以必須尊重規律。
-

唯物辯證法也強調,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

其一,在認識世界時,由於規律隱藏在事物的內部,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現象、把握規律。

其二,在改造世界時,也要依靠主觀能動性,根據實踐的目的、因勢利導地改變規律賴以起作用的條件,從而引導規律起作用的具體方式。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有三條,1.對立統一規律(矛盾的規律)、2.質量互變規律、3.否定之否定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

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一對矛盾組合而成(例如,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負,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正電荷和負電荷,等等)。 矛盾著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因此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編注:以上的原理,在愛因斯坦的「量子力學」裡,講得更細膩清楚百倍,馬克斯思想顯得相對粗糙。)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屬性具有質和量兩個屬性。量,是指衡量事物處在的某種狀態的數量或具體形式;質,是指事物的性質或本質。量變,是事物連續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在數量上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的變化,是一種飛躍,往往表現為突變。

質量互變規律,即從量變到質變,是說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事物,在其每次由一種性質變化到另一種性質的過程中,總是由微小的變化(即量變)慢慢積累開始,當這種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事物由一個性質變化到另一個性質(即質變)。

(*編注:以上的原理,在「量子力學」的裡,講得更細膩清楚百倍,馬克斯思想顯得相對粗糙。 )

量變,是質變的準備,沒有量變就不會發生質變;經過質變,在新質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推動事物無限地發展下去。 因此說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

一個人聽到新的資訊,他開始有一些改變,這是開始資訊的量變;他不斷地接收同一類型的新資訊,理解與思想新資訊,最後,他推翻原本的想法,產生新觀念,這就是觀念上的質變;獲得新資訊的少數人,將他們的看法表達出去,逐漸地,新資訊傳播擴散開來,愈來愈多人接收到新資訊,變成主流觀念,這就是社會的質變。

社會價值觀改變以後,個人社會化,將社會的主流意見變成自己的意見,這就是量變轉為質變。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得每一個受教育的人產生質變,也使社會產生量變,因此教育對國家與社會的影響非常大。
-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否定之否定原理」,來自黑格爾的「正-反-合」三階段論:「正」態事物由於內部矛盾的發展,會過渡到反面,成為「反」階段,這是第一個否定;由反階段再過渡到它的反面,是為否定之否定。經過否定之否定後,事物顯然回到「正」態。

「正-反-合」三階段論,也可以用物理學的波動理論來解釋,一個周波包含波峰與波谷,正就是波峰,反就是波谷,合就是進入下一個周波。為什麼波不筆直前進,而要上下波動中前進?因為依據牛頓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的定律,粒子筆直前進的阻力最大。

往前衝的粒子必須與阻力妥協,妥協就是前半周期,往前進的力量與阻礙的力量對抗後變成往上攀升,攀升到最高點,開始往下墜,變成另一種往前的力量與阻礙的力量之間的對抗,下墜到最低點,再往上攀升,回到原本的高度,重新一個周期;這種移動過程最省力,因此是自然界的常態。純哲學思想,經常遠不如科學思想來的細膩與精確。

「正-反-合」也是對立的兩方互相妥協,資本家和勞工是階級對立,經由勞工的抗爭、表達意見,雙方從對立進入妥協,達成雙贏的共識,這就是「正-反-合」。

兩黨政治要達到和諧,也是先從政黨惡鬥、競爭開始,彼此發表各自論述、互相攻擊,然後才能夠從正方意見與反方意見中,找到共通點去執行,這就是合。

教育,也是正反合的過程。《交響情人夢》的主角千秋是一個保守、謹慎的貴族,一次飛機意外,就嚇得他沒有辦法再坐飛機,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校長請一位大師來帶領他,大師教他當放牛班學生的指揮,又帶他去銀座酒店喝酒、跟小姐划酒拳,打破千秋原本的生活與思想慣性,讓他個性改變,變得比較活潑。千秋受訓後,出現一種新的平衡狀態,克服心理障礙,這個新的狀態讓他可以邁向國際指揮之路,這就是「正-反-合」。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連著一個過程的,過程的更替要通過否定來實現。 在事物發展的長鏈條中,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 — — 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 — 就表現為一個週期。 因此說,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

否定之否定後的狀態,並不是原有的肯定的狀態,而是一種更上層樓後的「揚棄」。 列寧說:彷彿是舊東西在高級基礎上的回覆,是「內容的前進、形式的復歸」。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卻是迂迴曲折的,之所以說總趨勢是前進的,正是因為「否定」,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礎上再發展,是集中了前兩個階段的積極成果後的更加完善。

而之所以說發展是曲折的,是因為事物的發展是事物內部矛盾鬥爭推動的。例如,種子到果實再到種子,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

唯物辯證法的五對基本範疇是:1.現象和本質、2.內容和形式、3.原因和結果、4.可能性和現實性、5.偶然性和必然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在聯繫(慣性)和內在聯繫(慣性)相互關係的一對範疇。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或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繫。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和表面特徵。

現象和本質是一對辯證統一: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現象是表面的、具體的、和易逝多變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質則是隱藏在事物的內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對穩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維來把握。

例如,誰都可能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但要揭示這個現象的本質(萬有引力定律)則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現象離不開本質,任何現象都由本質所決定的,都是本質的某種表現(例如,真相從正面直接地表現著本質,假相則從反面歪曲地表現著本質);同時,本質也不可能離開現象而單獨存在,任何本質都要通過一種或多種現象表現出來。

因此,人們認識事物,總是通過對現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質,這個分析研究的過程常常被概括為「去蕪存菁」的過程。
-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內在要素,和它們的結構及其表現方式的一對範疇。內容,是事物內在要素的總和;形式,指內在要素的組織和結構。事物總是具有一定的內容和形式。

內容和形式是對立的:內容,不同於形式。

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其一,內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沒有內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沒有形式的內容是一堆要素。

其二,內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或說服務於內容;因為當形式適合內容時,就促進內容發展,形式不適合內容時,就阻礙內容發展。不講究實際效果的形式被稱為,形式主義 。

其三,內容和形式的區分是相對的、也是複雜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納或表現不同的內容,同一內容也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舊形式可以服務於新內容,舊內容可以採用新形式。

現象和本質與形式和內容的區別是:現象,反映本質是一種必然的自發;形式表現內容,則可以人為選擇。

流行歌曲是形式,反映的是人們內心真正的想法。閩南語流行歌曲經常有的主題是愛家庭、為家庭奮鬥,或者男子漢要堅強打拚,以及面對種種社會現實的痛苦,被社會歧視、愛情不順、離鄉背井,安慰自己要想開一點,繼續奮鬥。國語流行歌曲的絕大多數主題是愛情,追求愛情的喜悅或失戀的痛苦,這一群人生物慾望比較強。

中國的戲劇,平劇、京劇、豫劇,不同的劇本,曲調形式都一樣,只是台詞不同;西方的歌劇,每齣戲的曲風都不一樣,而且變化很大。為什麼?因為中國三千年來的社會組織就是科舉制度與農業社會,所有的知識分子都在死背四書五經與八股文,農業社會則是封閉、進步緩慢的社會,因此,音樂與戲劇的表現比較呆板、僵化。

歐洲社會則不同,十字軍東征與航海貿易,帶來各地的多元文化,中產階級與資本家有閒錢可以投資藝術,作為生活娛樂,因此,各界人才都投入音樂、繪畫、戲劇,再加上歐洲境內各領域的衝突,宗教改革、宗教與政治的鬥爭、文學與科學的革命,社會的變動衝擊藝術家的思想,使得藝術的形式大舉突破。

到現在中國的音樂都比不上巴洛克時代的音樂,為什麼?因為中國讀書人的想法是,藝術是玩物喪志,並且傳統中國沒有發展商業,沒有大商人資助藝術發展,而且中國長期處在專制獨裁的狀態。

然而,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的歐洲,富有的商人願意投資藝術,他們發現要與宗教權貴或政治權貴交往,必須有一群藝術家當後援,為他們製作精美的雕塑、繪畫、音樂、文學、戲劇、服裝、建築,作為贈品與社會地位的象徵 ; 另一方面他們也喜歡藝術,自己願意學習藝術,也聘請藝術家擔任子女的教師,因此,藝術就愈來愈普及、通俗、大眾化。

並且,知識分子不斷地用他們的知識對抗權貴階級,發動一次又一次的宗教革命、政治改革、科學革命、文學革命、工業革命,無數次的階級鬥爭,深深影響著藝術家,音樂家也跟著不斷地突破革新,從宗教音樂進入到巴洛克音樂,再到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國民樂派…。

形式會影響內容,西方活潑的藝術反過來刺激權貴階級、知識分子、中產階級與社會大眾的行為,使得社會變革速度愈來愈快,於是歐洲與美國的社會文化很快地就超前中國一千年。中國現在還是只能寫後宮甄環傳這種戲劇,但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卻能推出無限類型與主題的戲劇與音樂,由此可以看出東方與西方文化的深度與廣度落差,就好像北極星到地球那麼遙遠。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