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六十) 史賓賽(Herbert Spencer) / 孟德爾(Mendel) / 白遼士(Berlioz) / 李斯特(Liszt)

David Wang
Jul 24, 2021

--

赫伯特•史賓賽(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國哲學家、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他提出將「適者生存」應用在社會學,尤其是教育及階級鬥爭。但是,他的著作對很多課題都有貢獻,包括規範、形上學、宗教、政治、修辭、生物和心理學等等。在史賓賽的時代存在許多著名哲學家和科學家,譬如穆勒、赫胥黎和達爾文都是當代知名的人物。

史賓賽,是受尊敬的教育家喬治亞•史賓賽之子。13歲,從叔父身上學會並發展自己早期政治及經濟理念,來回應叔父的激進改革觀點。1836年,叔父為他找到一份鐵路的土木工程師的職位。史賓賽在工作中的體驗讓他停止在行業上的追求,覺得上司使工人過分勞累。

他22歲把有關政治信件發給一些激進報紙,正式開始參與傳媒及社會政治纂稿,他顯示出自由主義者對工人權益及政府責任的觀點。1851年,他的觀點在他的著作「社會靜態學」變得越來越成熟,當中內容強調個體力量對社會的重要性,但社會無可置疑地踐踏它。這就是史賓賽開始確立對文明的視角,不是人類的人為建造方式,而是自然界中人類的自然有機產物。

他曾在倫敦財經媒體《經濟學人》擔任副編輯五年,直到1853年時才離職,開始投入專業寫作。及後數年,他的著作涵蓋了教育、科學、鐵路工業、人口爆炸及很多哲學和社會學的課題。

1855年,史賓賽的《心理學原理》面世,在這個模型中,人類智慧相對於身邊環境是緩慢地建立出來。史賓賽在這時間得到英國的知識分子的愛戴,資助了他的生活和工作上的開支,在眾多知識分子當中,包括了受人尊敬的赫胥黎,是他介紹史賓賽加入「X會所」-是雲集一些受人尊敬的思想家的晚膳會所,其中一些思想家後來更成為皇家學會的主席。

1862年,史賓賽出版《第一項原則》。根據他的定義,演變是個不斷延續的過程,事物不斷改進為複雜和連貫的形式,因此他獲得國際聲譽及高度尊敬。史賓賽支持「平等自由定律」,在不侵犯別人的權利下,每個個體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而做事。很多美國高等法庭的裁判官面對政府勞資慣例出現限制的時候,都根據這個原則來下定論。很多社會學家都套用他的理論來解釋階級戰爭。

史賓賽:

1. 教育,是以造就人的品質為其目標。

2. 一旦有了新見解,就應毫不懼怕地發表出來;發表後的結果如何倒不必擔心,因為他已經盡了本分。假如他的言論正如他所期望的能夠被實現,當然最好;萬一不能實現,也沒有什麼壞處。

3. 生命,是內在關係對於外在關係的適應過程。
-

孟德爾 (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1884年)奧地利遺傳學家,天主教神職人員,遺傳學的奠基人。1843年因家貧而輟學,同年10月到聖奧斯定隱修院做修士 。 1847年被任命為神父 。 1849年受委派到茨納伊姆中學任希臘文和數學代課教師。1851年-1853年在維也納大學學習物理、化學、數學、動物學和植物學。1854年被委派到布呂恩技術學校任物理學和植物學的代理教師。並在那裡工作了14年。1884年卒於捷克的布爾諾。

約從1856年到1863年,他進行了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豌豆通常是自花受精的,但是孟德爾人工地將一個高的同一個矮的品種進行雜交,獲得了只產生高植株的種子。當這種種子自花受精時,它產生的高植株和矮植株是3:1。 孟德爾把他的實驗結果解釋為,每一植株都具有兩個決定高度性狀的因子,每一親體賦予一個因子。

孟德爾於1865年在布呂恩自然科學研究協會上報告了他的研究結果。1866年又在該會會刊上發表了題為《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提出了遺傳因子(現稱基因)顯性性狀、隱性性狀等重要概念,並闡明其遺傳規律,後人稱之為孟德爾定律(包括基因的分離定律及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但是他的這些發現當時並未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直到1900年,孟德爾定律才由3位植物學家通過各自的工作分別予以證實,成為近代遺傳學的基礎。從此孟德爾也被公認為科學遺傳學的奠基人。 此外,除了進行植物雜交實驗之外,孟德爾還從事過植物嫁接和養蜂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他還進行了長期的氣象觀測。

孟德爾 :天才,意味著一生辛勤的勞動。
-

白遼士( Hector Louis Berlioz 1803-1869年),法國作曲家,以1830年寫的《幻想交響曲》聞名。白遼士的父親是一名醫生,他亦早年學醫,自己看到醫學院中解剖課上和標本室裡的恐怖景象而放棄學醫。

白遼士少年時曾學習長笛和豎笛,後來學習過吉他的基本技術,但他卻從來沒有學習過鋼琴,這在著名作曲家中是非常少見的,他和另一位不善鋼琴的偉大作曲家華格納一樣擅長指揮以及配器。

822年白遼士申請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同時期開始創作歌劇,他早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24年的《莊嚴彌撒》。1830年的前5個月,白遼士創作了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幻想交響曲》,副標題是「一個藝術家生涯中的插曲」,當年12月5日首演。

李斯特極其喜愛這部作品,並將其改編為鋼琴曲,而孟德爾頌對這部作品則評價甚低。幻想交響曲引入了「固定樂念」的概念,以一個音型來代表一個人物事物,被認為是華格納的「主導動機」的先驅。被認為是確立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風格最重要的作品。
-

李斯特•法蘭茲(Franz Liszt,1811-1886年),匈牙利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所創作的鋼琴曲以難度極高而聞名。

李斯特的父親是一位業餘音樂家,他5歲時由父親教會彈奏鋼琴,8歲時開始作曲,9歲登台表演,獲得匈牙利貴族資助赴維也納學習;貝多芬曾聽其演奏,並親吻其額頭。1823年全家遷居巴黎,1824年在巴黎首次公演獲得成功。

1835年他和達爾古特伯爵夫人到日內瓦同居,1840年分手,伯爵夫人為他生了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女兒後來嫁給華格納。分手原因是李斯特要為貝多芬墓地修繕籌資而進行歐洲巡迴演出,伯爵夫人帶著孩子回到巴黎。

1843年李斯特擔任魏瑪大公的宮廷樂長,1848年他又和俄國親王王妃莎茵-維根斯坦同居,並成為貴族,改名為弗蘭茲•馮•李斯特。1861年赴羅馬,為了不和王妃結婚,1865年李斯特自霍恩洛厄樞機手下接受了剃髮禮出家成為天主教神職人員,但仍然身著神父的黑袍在德國、奧地利等各處奔走授課,並分文不取,扶助了許多年輕音樂家,如葛利格、德布西、鮑羅定等,為普及音樂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匈牙利人為了爭取獨立,將李斯特看作是民族英雄,每次邀請他回匈牙利,都會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 1886年他在德國去世。

從李斯特開始,歐洲音樂家的地位開始迅速提升, 國王、王公們都會對他脫帽致敬。李斯特生前曾是歐洲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經常奔波在歐洲各地演出,他彬彬有禮,善於迷人,堅定地支持蕭邦、白遼士和華格納,他積極探索鋼琴的演奏技巧,充分靈活地運用轉調手法和音色變化的技巧,並推動了管弦樂團的改革。

他的演奏往往是即興的,是一種創造性的演奏,有時就是現場創作,因此相當吸引觀眾。他在魏瑪時為許多新進的年輕音樂家提供了演出舞台,他經常親自擔任指揮,讓這些先鋒音樂家為自己出演。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