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六八) 人類學 (Anthropology)
人類學(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的學科。當代人類學具有自然科學、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源頭。它的研究主題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是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
人類學的基本關注問題是:什麼是智人的定義?誰是現代智人的祖先?人類的體質特徵是什麼?人類如何做出行為?為什麼在人類不同群體之中,有著許多變異與差異?不同族群過去的演化歷程,如何影響其社會組織與文化?依此類推。
人類學強調對脈絡的深度檢視、跨文化比較(社會文化人類學本質上就是一門比較研究學科),以及對研究區域的長期、經驗上的深入了解,這往往稱為參與觀察。文化人類學格外強調文化相對性,並運用其研究發現來建構文化批判。例如性別平等與性自由,到當代對於後殖民壓迫的批評,以及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提倡。
在美國,當代人類學通常劃分為四大分支:文化人類學(也稱為社會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生物人類學/體質人類學。這個四大分支的人類學也反映在許多大學教科書,以及許多大學的人類學課程。
關於知識的本質與生產的各項議題,佔據了社會文化人類學的核心位置。相對地,考古學、生物人類學與語言人類學,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實證論。
體質人類學或生物人類學運用一套演化理論架構,研究人類群體。生物人類學家已提出理論,解釋人類如何遍布到地球的各個角落(例如,源出非洲[Out of Africa]與現代人類多區域起源[Multiregional origin of modern humans]這兩套理論之間的爭論),並嘗試解釋地理上的人類差異與種族。
在某些歐洲國家,所有的文化人類學都稱為民族學,相關領域包括心理人類學、民俗學、宗教人類學、族群研究、文化研究、媒體人類學與網路人類學,以及對於社會實踐與文化形式的傳播研究。
對親屬與社會組織的研究,是文化人類學的一個核心焦點,這是由於親屬是一種人類普同性(human universal)。文化人類學也包括下列各項:經濟政治組織、法律與衝突調解、消費與交換模式、物質文化、技術、下層結構、性別關係、族群、兒童養育與社會化等等。
考古學研究人類物質文化,包括從遺址小心蒐集的器物(人類文化的古老物件)、博物館物件與當代的垃圾。考古學家與生物人類學家、藝術史學家、物理實驗室(為了定年)以及博物館緊密合作。他們承擔保存發掘成果的責任,而且往往在博物館工作。考古學家亦探討營養、象徵化、藝術、書寫體系,以及其他的人類文化活動物質遺留。
語言人類學試圖了解人類的溝通過程、口語與非口語、跨越時空的語言變異、語言的社會用途,以及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包括人類學式的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符號學、論述分析與敘事分析等等。
馬可波羅對於自然、人類學與地理的有系統觀察,是跨越空間研究人類變異性的另一個例子。馬可波羅的旅行,帶他穿越一個多樣的人文景觀,而且他巨細靡遺描述在旅行途中所遇見的人群,因此這些人群為馬可波羅贏得了一個名號:「當代人類學之父」。
另一位最早從事民族誌型態的比較研究學者是11世紀的波斯學者比魯尼,他撰寫關於印度的人群、風俗與宗教。如同當代人類學家,比魯尼針對特定人群進行詳盡的參與觀察,學習他們的語言,研讀他們的主要經典,並運用跨文化比較,以客觀中立角度呈現他的研究。他撰寫詳盡的比較研究作品,探討中東、地中海、特別是南亞的宗教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