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六五) 唯物辯證法(二之二)

David Wang
Aug 29, 2021

--

唯物辯證法認為:原因和結果是揭示,客觀世界中普遍聯繫(慣性)著的事物,具有先後相繼、彼此制約的一對範疇。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結果,是指由於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現象。有原因必會造成某種結果(或影響),有結果又必來源於某種原因。

一般來講,原因在前,結果在後;同一個現象,依據不同的條件,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結果,前一個原因的結果,也可能是後一個結果的原因;同時,一個原因可以引起幾個結果,一個結果也往往由幾個原因所引起。

原因和結果是對立的:因果倒置,在邏輯推理或實踐試驗中,都會引起混亂或危害。

原因和結果是統一的:其一,原因和結果相互依存,既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

其二,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一般有兩種情形:第一,同一現象,相對於它所引起的現象而言,是原因,相對於引起它的現象而言,則轉化成了結果。

第二,原因和結果可以相互作用,不僅原因可以作用於結果,而且結果也可以反作用於新的原因(例如電路設計中的反饋系統)。


唯物辯證法認為: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由可能向現實轉化過程的一對範疇。可能性,指事物包含的種種可能的發展趨勢。現實性,指已經實現了的可能性,即實際存在的事物和過程。

由於事物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複雜性,事物往往包含相互矛盾的幾種可能性。但是只有一種可能性在內外條件齊備的情況下,轉化為現實;其他的可能性,在矛盾的鬥爭中,被克服而沒有成為現實。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對立的:可能性是尚未實現的現實,而現實性則是已經實現了的可能。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統一的:其一,可能性和現實性相互依存,可能性的根據存在於現實性之中;現實性是由可能性發展而來的。

其二,可能性和現實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一方面,可能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現實,另一方面,轉化為現實性也意味著出現了新的可能性。 在可能性轉化為現實的過程中,儘管客觀事物和客觀條件是基礎,但主觀能動性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
-

唯物辯證法認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一對範疇。事物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的趨勢是必然性;事物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或可能以多種多樣的不同方式出現的趨勢是偶然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對立的:其一,兩者地位不同,必然性居於決定地位,偶然性居於從屬地位。

其二,兩者的根源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矛盾造成的。

其三,兩者作用不同,必然性決定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偶然性則使事物發展過程變得豐富多樣(或說不好預料)。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統一的:其一,必然性不能離開偶然性,一切必然性終歸要以某種偶然性的形式表現出來。

其二,偶然性也不能離開必然性,一切偶然性都受必然性的制約,也總是以某種形式表現著相應的必然性。

其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為必然的東西,在另外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偶然;反之亦然。

(*編注:電影《星際大戰》安納金,本來是歐比王、尤達挑選培養來對抗黑暗勢力西斯大帝的絕地武士,結果他卻墮落變成西斯大帝的黑武士,他消滅了所有的絕地武士,這是必然還是偶然的?

首先要看他墮落的原因是什麼,安納金一直有個弱點,就是感情用事,歐比王、尤達提醒他這一點,他一直反抗,他並不在意這個問題,這個弱點導致他因為太愛自己的太太、怕自己的太太死掉,而被西斯大帝煽動,成為黑暗勢力的一份子,毀滅了銀河共和國,害死全部的絕地武士。安納金弱點沒有克服,身心尚未成熟就獲得權力,他必然會闖禍。

日本文學名著《里見八犬》有一個歷史關鍵人物親兵衛,他是半邪半正的人,不確定他是會站在黑暗社會那一邊,還是對抗黑暗社會的姬公主那一邊,結果他站對邊了,他幫助姬公主和其他七犬打敗黑暗的權貴階級,這是必然還是偶然?

親兵衛有一個優點,他知道內心有一個邪惡的聲音在召喚他,不停地對抗那個邪惡的聲音與意念,所以,他視理智為最重要的,將克服慾望視為第一要務,他代表的是「仁」。

「仁」是什麼意思?一般的解釋是慈愛,但是在《里見八犬》中,親兵衛並不慈愛,相反地,他常常為了對抗自己的弱點而痛苦暴怒,所以,《里見八犬》的作者曲亭馬琴定義的「仁」,是指對抗個人與社會的邪惡、不正義,也就是做人的核心重點。親兵衛雖然有缺點,但是他一直在克服自己的弱點,所以,他一定會朝向善的方向走,並且也會使歷史朝向善的方向走,這是必然的。

親兵衛的狀況很像基督教的開創者聖保羅。聖保羅本來幫猶太權貴迫害耶穌的門徒,他後來卻倒過來幫耶穌平反,對抗猶太教權貴階級,這是必然還是偶然?我們要看保羅的人生觀。

聖保羅在聖經書信中說,他喜歡神的律(上帝的道理),但是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生物慾望),他心中的兩個律交戰。

保羅生命的重點在追求道理,並且為了實踐道理、體會道理,努力地對抗個人的弱點與生物慾望;他個人是猶太教最嚴格的教派,又精通希臘哲學與羅馬的法律學,加上他對真理追求熱情。因此,當他聽到耶穌的登山寶訓,他掙扎之後,就下定決心放棄一切,站在耶穌那一邊,對抗猶太權貴階級。所以,以他的知識與志向,他會轉向耶穌是必然的。)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體(單一個體),而任何一對具有哲學意義的矛盾,也都可以看作是一個辯證範疇。 除了上述五個基本辯證範疇,比較重要的辯證範疇還有整體和部分,個性和共性,相對和絕對,等等。

(*編注:以上理論,跟中國的太極、陰陽學說差不多。)

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和部分是一對辯證統一:整體和部分是對立的:整體不同部分,部分組成整體,整體包括部分,部分又從屬於整體。

整體和部分是統一的:其一,整體和部分的互相包含,不僅整體包含部分、部分蘊涵整體,部分也常常是具體而微的整體。

其二,整體和部分的互相轉化,各種分解、分化、分裂、解體中都有部分轉化為整體的過程,而各種融合、兼併、整合、整體化中又都有整體轉化為部分的過程。

其三,整體是部分的有機結合,不一定等於部分之和 — — 例如,在不同條件下,整體的功能也可能大於、等於或小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整體還可能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唯物辯證法認為,個性和共性是一對辯證統一:個性和共性是對立的:個性,即指個別的東西的屬性(不僅有它所獨具的屬性,也有它與同類個體所共有的屬性)。 共性,是一類事物共同的屬性,是由部分個性組成的。

個性和共性是統一的:其一,個性和共性互相包含,個性包含共性(當然還包含其特性),共性也包含個性(更確切地說,是包含了部分個性),不能設想有任何兩個事物是絕對不同的或者是絕對相同的。

其二,個性和共性(特殊性與普遍性)可以相互轉化,例如,個性相對於更低層次的個體來說,可以成為共性;共性相對於更高層次的共性來說,也可以成為個性;又如,在同一關係中個性的交集,可以成為共性。

人們通過對個別東西的認識,從而歸納概括出共性(普遍性)的認識,而只有共性認識,才能大規模的指導實踐。
-

相對和絕對,是一個影響深遠的辯證範疇,也可以看作是個性和共性這對範疇的延伸。 相對就是有對、有條件、有限,絕對就是無對、無條件、無限。 但相對與絕對的區別本身又是相對的。

唯物辯證法認為相對和絕對是一對辯證統一:相對和絕對是對立的:相對和絕對概念不同,在特定的條件下互相排斥。

相對和絕對是統一的:兩者不可分割,相對依存於絕對,絕對依存相對;兩者互相包容的,相對性蘊涵絕對性,絕對性蘊涵相對性,相對的東西包含絕對的東西,絕對的東西包含相對的東西;兩者可以相互轉化,相對在一定條件下的可以轉化為絕對,絕對失去了條件也會轉化為相對。

(*編注: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是絕對、普遍存在的真理,但是,後來人們應用的時候,卻發現有許多物理學現象違反牛頓的定律,為什麼? 因為,多數人是無知的,他們只能死背牛頓定律,無法理解、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他們沒有注意到現實世界的時間與空間的問題,這一點,愛因斯坦辦到了。

愛因斯坦會依據物質所處的時空,靈活解釋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舉例來說,光子是高速移動的能量粒子,當它在真空、空氣中時,受到外界引力很弱,它可以自由地活動,動能非常強,但是,恰當頻率的光子,撞擊到某些特定的金屬板後,它就會變形成電子,為什麼?

因為金屬的物質世界,引力強大非常多、並且電子海阻礙光的移動速度,導致光子的移動速度變慢非常多了,於是光子的動能下降,並且動能轉為質量,變成質量較大的電子。愛因斯坦考慮到的兩個因素:一、金屬世界的原子核引力和電子海,創造出一種與空氣、真空完全不同的狹窄空間,這就是空間改變。二、光子進入金屬世界後,移動速度放慢非常多,這就是時間改變。

許多人誤以為愛因斯坦推翻了牛頓的古典物理學,不,愛因斯坦是證明牛頓古典物理學的完美與絕對性,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普遍存在所有物質之中,但是我們必須要理解每一個系統的性質,三大運動定律,隨著所處的空間與時間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表現,愛因斯坦注意到這種相對性,所以他的物理學理論稱為相對論。)
-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過程和規律都具有相對與絕對兩個方面,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所謂矛盾,在辯證法中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所謂矛盾分析法,就是運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處理問題的哲學方法,是對立統一等基本規律的綜合和延伸。


唯物辯證法認為: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相互吸引、相互貫通、或相互滲透的性質和趨勢,表現了矛盾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的內在的統一性。

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相互分離、或互相批評的性質和趨勢;矛盾鬥爭性,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有對抗性鬥爭,也有非對抗性鬥爭。

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 兩者相互依存,任何一個矛盾總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鬥爭性,兩者相互制約:一方面,同一性要受鬥爭性制約,因為矛盾雙方的共存要靠鬥爭來維持,矛盾雙方的轉化也要靠鬥爭來實現; 另一方面,鬥爭性又要受同一性的製約,因為同一性規定,制約著鬥爭的形式、規模和範圍。
-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運動。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這是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本質,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別的根據。

矛盾(統一性與對立性),不僅存在於事物內部,而且存在於事物之間。對於任何事物來說都存在著內部矛盾,內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內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外因。 這是事物自我運動的源泉;它承認外部矛盾在事物變化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矛盾特殊性的具體表現在:每個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運動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同一過程的不同階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由於事物中所包含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不同,由於事物所處的外部矛盾、環境、條件的區別,矛盾的發展過程總是呈現出不同的形式。

由於矛盾的性質、地位以及條件的複雜性,矛盾的解決也是又多種多樣的形式,可能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雙方同歸於盡、或矛盾雙方融合成一個新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的關係與共性和個性(或一般和個別、普遍和特殊)、絕對和相對等範疇中兩個方面的辯證關係是相對應的。


唯物辯證法認為:所謂「兩點論」就是在處理眾多矛盾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處理某個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兩點兼顧,只注重一方面、忽視另一方面就是重點論。

(*編注:所謂「重點論」就是在處理矛盾時,要重點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在處理某一矛盾時,要重點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等量齊觀,要「一分為二」,「合二為一」全面分析,主次分明,否則就會鬍子眉毛一把抓,無重點無主次,犯均衡論的錯誤。)

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辯證統一,是矛盾分析法的一個要主要內容。 第一,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統一的兩點,而不可能只有孤立而絕對的一點。

第二,兩點的地位和作用,並不是同等重要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兩點中重點。

第三,兩點以及兩點中的重點,都不是孤立的、僵化的、或固定不變的,都是會隨著內部矛盾的變化和外部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展的。

第四,兩點、兩點中的重點、以及其變化發展,都是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有條件的、和有規律的,而不是主觀的、空洞的、任意的、或無條件的。
-

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都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重點分析具體矛盾的特殊性;其唯物辯證法的哲學依據,就在於共性和個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等哲學範疇的辯證關係。

唯物辯證法認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與之內涵相類似的提法還有「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等等。

與之相對立的包括,抽像地空談矛盾,或一刀切、模式化、機械化地處理問題,等等;這些在政治領域往往被稱為「教條主義」。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