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六二) 卡爾•馬克思 (Karl Marx) (二之一)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181~1883年)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新聞從業員、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馬克思在經濟學上,解釋絕大多數工人和資本家間的關係,並且奠定後來諸多經濟思想的基礎。馬克思也是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鼻祖之一,在他一生中出版了大量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分別有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
馬克思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就讀德國波昂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期間他開始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觀點產生興趣。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為科隆一家激進的報紙供稿。
1843年,馬克思和德國社會主義人士阿爾諾德•盧格共同在法國巴黎創辦新的激進左派期刊《德法年鑑》,並且集結了當時德國和法國的激進派成員擔任作者。在《前進周刊》寫作的過程中,馬克思參考辯證唯物主義、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思想,而逐步完善其對於社會主義的觀點。
1844年8月28日,馬克思與到訪巴黎的德國社會主義者恩格斯會面,恩格斯向馬克思介紹他在同一年出版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說服馬克思承認,工人階級將是歷史上最後的革命和組成成員。恩格斯之後於9月時前往巴黎居住,並且和馬克思兩人一同開始對社會主義展開研究。
1845年馬克思開始著手深入研究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李嘉圖等人)、法國社會主義運動(聖西門和傅立葉等人)及法國歷史,並因此最終成為一名社會主義學者。對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後來成為馬克思的研究主軸,並且促成其後來出版重要的經濟著作《資本論》。
1845年馬克思在《前進周刊》中對德國的專制主義發表尖銳的批評,對此普魯士政府感到非常不滿。其中普魯士國王要求法國政府查禁《前進周刊》,並且要求法國部長會議驅逐馬克思,隨後馬克思被法國政府所派遣的流氓毆打,最終在4月遭到驅逐出境的馬克思,被迫從巴黎搬到比利時布魯塞爾。
1845年7月中旬,馬克思和恩格斯離開布魯塞爾,並前往英國訪問憲章運動領導人。事實上恩格斯過去作為英語報刊的記者,曾經發表許多憲章運動和社會主義的文章,二人聯合主張,唯物主義是歷史上唯一的動力,並且明確提出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進而為社會主義從原本的理想奠定初步理論基礎。
1846年,居住在布魯塞爾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並且繼續與秘密激進組織正義者同盟有所交流。馬克思認為,應當促進歐洲各地的工人階級發起群眾運動,進而擴大成為工人階級的革命;然而如果要組織工人階級並且擴展成為群眾運動,意味著正義者同盟不得不放棄「秘密」或「地下」性質,並且作為政黨開始從事相關行動。
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該新成立的政治團體則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和恩格斯參與共產主義者同盟的規章制定和組織架構建立,並且在從1847年12月至1848年兩人則開始為共產主義者同盟撰寫共同行動綱領。
1848年2月21日由馬克思起草的《共產黨宣言》正式發表,把目的和方針明確朝向廣大的市民。在《共產黨宣言》中的一開頭便是說,「至今所有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之後馬克思則描述資產階級(富有的中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勞動的工人階級)之間的利益衝突,將會產生對立。
同時在宣言中還認為,相較於其他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政黨和團體,僅有共產主義者同盟提出的主張,才真正能保障無產階級的利益,進而推翻資本主義並且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1848年時,歐洲經歷一系列的抗議和叛亂、並且經常伴隨著暴力動亂,後來被稱為1848年革命。其中法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帝制,從而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比利時司法部指責馬克思並隨後逮捕了他,隨後馬克思遭到比利時政府驅逐。最後在同年3月法國臨時新政府的邀請下,馬克思一家人被迫回到法國巴黎居住。
1848年4月在德國無產階級支持者的資助下,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魯士科隆。搬至科隆居住的馬克思在那裡開始發表名為《德國共產黨的要求》之傳單,在內容中重新審視《共產黨宣言》所主張的10項做法,認為德國資產階級必須在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前,先行推翻當時的封建君主和貴族制度。6月1日,馬克思透過他近期從父親繼承來的財產創辦日報《新萊茵報》。
馬克思和其他革命社會主義者由於擔任報紙編輯而經常定期遭到警方騷擾,馬克思本人便曾因侮辱首席檢察官、報導違法新聞內容、涉嫌透過抵制稅收煽動武裝叛亂等指控而遭到審訊,因此《新萊茵報》很快遭到注意,隨後幾乎所有的編輯陸陸續續遭到司法逮捕或者是遭驅逐出境。1849年5月16日,馬克思接到普魯士政府的驅逐令而被勒令離開普魯士。
1849年,馬克思遭流放後便與妻兒一起遷居到英國倫敦,他到達倫敦後依然繼續從事寫作工作,同時也開始構建他關於社會經濟活動的理論。馬克思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運動,並很快在第一國際中成為重要人物。
在倫敦期間馬克思投身工人階級革命組織的工作,而由於被許多國家驅逐而被迫到處流亡,他曾自稱自己是「世界公民」。然而剛搬入英國的前幾年,他和他的家人則面臨極端貧困的生活困境。他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他好友恩格斯的資助,當時恩格斯從他的家族生意獲得龐大收入。
後來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始為英國、美國、普魯士、奧地利和南非的6家報社撰寫文章,其中馬克思大多數的新聞寫作主要是作為《紐約每日論壇報》的歐洲地區記者,和廣大的工人階級民眾得以進行溝通。
《紐約每日論壇報》的社論主要以反奴隸制主張為主,這使得該報廣泛的讀者群除了來自美國工人階級外,讀者也包括有支持工人階級的社會大眾。1852年8月21日,馬克思在《紐約每日論壇報》發表其第一篇介紹英國議會選舉的文章。
1850年代中後期美國對於奴隸制度的衝突加劇、以及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使得美國社會大眾對於歐洲事務的關注程度下降。因此馬克思很早就開始撰寫關於美國的議題討論,特別是奴隸制度危機或者國家之間的戰爭等問題。
1857年經濟大恐慌則打破過去對於世界經濟的思維模式,該次經濟恐慌從在美國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事實上1857年的經濟大恐慌也是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性經濟危機。這時從1844年離開學術研究並且忙於其他工作的馬克思,開始渴望回到自己的經濟研究計畫上。
由於工人革命和相關運動的多次失敗和挫折,馬克思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閱讀室研究,明確界定了使用價值和商品價值之間的實際關係,他也提出了金錢和貨幣流通的資本主義經濟之科學理論。
864年9月28日,馬克思參與了第一國際成立大會,在馬克思支持下領導委員會將總部從原本的英國倫敦轉移至美國紐約後,反而使得第一國際的重要性下滑。而在當時國際社會上最為重要的政治事件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期間巴黎的公民反抗法國政府並且自行接管市鎮長達2個月,但是最終則遭到鎮壓結束。
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正式出版,該書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活動。同時在書本中馬克思闡述了他的勞動價值理論。
1870年10月,馬克思與移居倫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並且持續合作。另外對於數學有所興趣的馬克思在倫敦撰寫《資本論》期間,曾經為了工作需要而複習代數、解析幾何、微積分學等數學概念,其中他特別關心微積分和辯證法之間的關係。
1881年馬克思在信中承認,從俄羅斯農村建立的組織公社是俄羅斯社會復興的出發點,但是他也表示,在未經歷資本主義階段而直接轉移至社會主義階段時,應當以和平行動方式作為主要手段。其中馬克思認為,首先必須消除各方可能對於組織公社的質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在全面解決負面影響後,組織公社自行正常發展的情況才可能存在。
馬克思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被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在控制生產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
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運轉,而這又常常被視為大眾的公共意志。他同時也預言,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並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自由人聯合體所管理、沒有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思積極地實踐他的理論,指出工人階級應該有組織地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改變社會經濟體制,因此馬克思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和尼采、佛洛伊德、塗爾幹與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現代社會科學建立者。世界上許多知識分子、工會和政黨都深受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影響,並且以馬克思的想法為基礎而發展出許多的不同派別。
馬克思:
1.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是人類問題的重點在於改變世界。
2. 哲學,並不要求人們信仰它的結論,而只要求檢驗疑團。
3. 哲學本身應該是不可被挑戰的真理,透過正確的哲學能有效帶領無產階級脫離矛盾社會的惡性循環,以獲得解放。
4. 世界的改變並非基於想法概念,而是透過實際的、物理的、物質性的活動和實踐進行。
5. 缺乏完善計劃的起義是「冒險主義」,最終導致自身的毀滅。
6.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7.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經濟權益而有所行動。
8. 社會改變並非少數人在一夜間便能實現,相反地則是對社會經濟狀況進行科學分析後,隨著社會不同發展階段而發起革命。
9. 應該鼓勵工人階級團結,與新興資產階級的進步分子合作,共同擊敗封建貴族,並且提出具有自由選舉而成的議會、男性公民投票權的立憲共和國政府之改革要求。
10. 工人階級的團結,就是工人勝利的首要前提。我們知道個人是微弱的,但是我們也知道整體就是力量。
11. 工人階級必須與資產階級民主勢力合作,才能促使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不過最終仍以工人階級主導並且組織階級革命。
12. 革命形勢可能是革命群眾的純粹「意志力」憑空生成,而不須考慮當前的經濟形勢之現實。
13. 資本主義為「勞動產品拜物教」。只有大規模變革經濟體系,才可以帶來真正的變化。
14. 在學習歷史和社會科學後,將能夠洞悉歷史發展,進而發現社會發展矛盾的因素。
15. 必須要實際付出行動,以改變世界。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
16. 哲學,是人類思想的解放,這也意味著其將成為無產階級挑戰社會制度的精神武器。
17. 後悔過去,不如奮鬥將來。
18.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之條件。
19. 共產主義,並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
20. 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21. 自暴自棄,這是一條永遠腐蝕和啃噬著心靈的毒蛇,它吸走心靈的新鮮血液,並在其中注入厭世和絕望的毒汁。
22. 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
23. 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方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
24. 你能否對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遠做一個無愧於他的人,這就是你的靈魂、性格、心理以至於道德上最好的考驗。
25. 友誼,總需要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
26. 書,是我的奴隸,應該服從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27. 不學無術,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無所幫助,也不會帶來利益。
28. 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科學是奧妙無窮的。
29. 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
30. 人只有為自己同時代的人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
31. 人的價值,蘊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32. 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33.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34. 科學決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
35. 新聞出版自由,不會造成『變動的局勢』,正如天文學家的望遠鏡不會引起宇宙系統的變動一樣。
36. 沒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
37. 審查制度,就像奴隸制一樣,永不可能合法,即便它作為法律存在過一千多遍。
38. 難道我們要求別人給自己以言論自由,僅僅是為了在我們自己的隊伍中又消滅言論自由嗎?
39.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
40.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41. 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
42. 一個人應該:活潑而守紀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不魯莽,倔強而有原則,熱情而不衝動,樂觀而不盲目。
43. 當我們得到理解的時候,智慧是不會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迸濺出無數的火花。
44. 人類將認識到,他們同時具有實現的和潛在的自我;而人們透過自己的實踐活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其自身也在這種實踐活動中得到改造、進而獲得自己新的質量和素質。
45. 與其用華麗的外衣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武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