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六三) 卡爾•馬克思 (Karl Marx) (二之二)

David Wang
Aug 15, 2021

--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1~1883):

1. 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

2. 人的自然存在是「肉體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性的存在物;只有憑藉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才能表現自己的生命。」

3. 萬物皆是由演變而成。意識會隨著外在因素的演變而改變,人類社會本身就是在類似的思想改變中持續演化著。

4. 經過時間的演進,人類將因為無產階級思想而徹底解放,全人類進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

5. 最終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勞動人口的勞動行為,而勞動人口則構築了自然規律。也因此儘管社會發展表面上並無一定規則,但是它和自然界一樣也具有內在客觀趨勢的規律。

6. 因為勞動的緣故,使得人們必須事先結成生產關係和其它社會關係。人們的勞動生產力制約著他們在其中活動的生產方式,而生產方式、社會關係等又構成了社會的基本架構,並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不過當社會意識形成後,便反過來制約人們活動的客觀力量。

7. 資本主義主導了所塑造的社會關係,其中包括勞動力等商品得以在市場上購買和販售,而具體的情況如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關係。 這意味著人們因而放棄自己所擁有的、具改變世界能力的勞動力,也因此自己的心性遭到異化而成為一種精神上的損失,這種損失稱作商品拜物教,也就是在人們生產東西成為大眾商品後,人類和其行為似乎必須只能適應這樣生活與活動進行。

8. 經濟關係能夠確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社會發展。資本積累塑造社會體系,同時社會變遷則是由於彼此對立的利益衝突而驅動的,而在背後最為重要的運作者即為經濟力量。

9. 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活在虛假意識中,這種意識只是由家庭、文化、民族等外在物質因素交錯而成的產物。一方面反映了特定階級在歷史特定時間的利益,但是在它同時代中有可見到普遍性和永恆性。這類意識形態並非只有信念真假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夠成為重要的政治工具。

10.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11. 宗教主要目的是,促進社會有機團結;宗教的社會功能在於凸顯和維護政治和經濟現狀的各方面不平等。

12. 世界歷史一開始源自於自由、生產性和創造性的工作,但是隨著時間的進展開始受到控制和非人性化對待,這種趨勢在資本主義制度中更為明顯。這並非特意安排的過程,相反地任何個人甚至國家都無法違背經濟的力量。

13. 社會組織取決於「生產資料」,這包括有土地、天然資源、技術、生產必要的物質商品和生產關係等等,換言之社會關係源自於人們獲得並且投入生產資料中,這些元素共同構成生產方式。

14. 馬克思區分出經濟體制為主的下層建築,以及包含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上層建築。經濟為首的下層建築和社會為首的上層建築間如果發生衝突的話,將會造成社會混亂,並且成為後續衝突的開端。

15. 社會中長期的階級變動發展,便源自於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剝削的程度以及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依附的具體方式的變化。

16. 資本主義與過去社會上的奴隸制度和封建制度相比,改良許多缺失。資本主義的特徵包括有異化和剝削等問題,並且經常且週期性地陷入經濟蕭條而導致大規模失業;但是另一方面資本主義還是具有進步特徵,資本主義具革命化、工業化和普世發展、成長與進步等層面。

17. 資本家階級是歷史上最具革命性的階級,因為它不斷地改進生產手段而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階級,同時還主導推翻封建制度,並促使社會朝向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本身可以大大促進成長,原因在於資本家可以透過投資新技術與機器而獲利,並且再度投資以獲得更多利潤。

18. 在資本主義架構下,勞動力已經成為一種消耗性的日用品。其中傳統商人藉由轉手買賣以賺取商品的差價,而資本家則是透過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間的價格差異賺取利潤。

19. 每一個成功的產業其投入的單位成本,都較輸出的單位成本還要來得低,並且將這兩者的差異稱作「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源自於剩餘勞動力,也就是維持工人生存的成本和工人生產的產品間的差異。

20. 資本家透過壓榨勞工的方式,藉由降低製造成本來賺取利潤。在資本主義社會,任何事物都能夠透過生產取得。也因此隨著勞工的成本越趨便宜、資本家的利潤也就越高,而資本家為了賺取更大的利潤將會盡可能降低勞工成本以博取最大的利益。

21. 當資本家唯一關心的是,如何用最低成本養活勞工來從事勞動生產工作,勞工的待遇自然也就不是資本家所會關心的問題。

22. 資本主義最大的缺陷在於,勞工遭到日用品化,進而異化了無產階級勞工本身的人類特質。

23. 資本家獲取利益本身並非不公正的行為,同時資本家自身也無法對抗整個制度框架。資本主義的真正問題源自於資本本身的缺陷,是一般工人與所有者間架構的經濟體制關係。

24. 資本家為了更大化生產力與利潤,勢必隨著時間的進展投資更多的金錢與資源在新的科學技術研發上,並且逐漸減少勞動人力的投入。

25. 從勞動力取得的剩餘價值,是資本家的利潤來源,勞工的利益將因為科技的進步而遭到貶低,但是另一方面也代表著即便經濟成長仍然會使得利潤率往後將會下降,因此容易出現週期性的經濟危機。

26. 隨著週期時間的增長和伴隨而來的重複崩潰,持續性地景氣循環將會使得經濟危機日益嚴重。這過程必然讓資本家階級獲得利益和權力,相對地無產階級則持續處於貧困狀態。

27. 資產階級賴以形成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是在封建社會裡造成的。封建的所有制關係,就不再適應已經發展的生產力了,這種關係已經在阻礙生產而不是促進生產了,它變成了束縛生產的桎梏,它必須被炸毀。

28. 在人類歷史上,科技的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從而讓剩餘生產物增多而使得人類有可能在自身中實行腦體分工(因為有很多工具,所以有人勞心、有人勞力)。這種分工一方面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使人類從原始社會的階段發展進入文明時期。

29. 另一方面腦體分工本身就是最初階級劃分的基礎,由於分工和私有制而出現了壟斷精神生產的剝削階級分子(白領)與承擔全部體力勞動的勞動階級(藍領),兩者處在根本利益上相互對抗的關係中,人類自此進入階級社會。

30. 人類歷史發展的階段中階級鬥爭無法避免,而階級鬥爭本身就構成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推動力量。只有聯繫生產力發展以及由生產力決定的社會關係結構的變化,才能徹底解決階級鬥爭的問題。

31. 階級的產生又會在文化、宗教等領域出現與其他階級利益衝突的狀態,因此階級有時候可視為社會範疇看待。

32. 講究功利的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發生階級的對立,而和平式的協商辦法無法完全解決階級間的對立。因此在進入共產主義之前,無產階級將進行短暫的無產階級專政,透過多層面的革命以盡可能重新分配社會資源。

33. 資本主義的種種現象是階段性的演變,其中資本主義將自我毀滅、而無產階級則因為思想的解放而逐漸取代資產階級,其過程就如同封建社會末期資產階級推翻王室貴族階級般。

34. 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需要由無產階級的政黨來領導,而無產階級政黨則必須帶領無產階級行動,同時代表著組織、領導和宣傳等作用。

35. 在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建立社會主義或者共產主義制度間,必須經歷由工人階級掌握政治權力、強制實施社會生產的無產階級專政時期,作為促進社會改革的手段。

36. 私有制社會中對立階級間的鬥爭,具有不可調和的特點,因此統治階級需要以強制性手段來治理被統治階級,這些強制性的方法往往成為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榨取和剝奪工具。

37. 同時統治階級為了保持階級之間的平衡,把階級關係維持在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秩序和範圍內,進而促成國家和法律的出現。因此無產階級要獲得自由的解放就要必須團結,進行思想革命以革新包括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舊有價值,最終消滅剝削而進入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

38. 英國、美國和荷蘭等長久實施民主體制的國家,便有可能在體制內和平過渡而轉型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相對地在法國和德國等具有強大且中央集權傳統的國家,他則建議透過革命(暴力方式)等方式予以行動必要的能量。

-

編注:

1. 任何的族群或國家,工人與勞動階級在人數上都占多數;只要有民主政治,人人一票的情況下,勞工只要團結投票,就可以影響國家的政策,勞工的生活與福利因此會被照顧。

2. 但是,政客要選舉,要獲得權力,都要花大錢,因此容易向財團靠攏。光靠勞動階級團結的力量,不足以和平的方式來保障勞動者的權益,必須要靠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來監督與批判權貴階級。

3. 權貴階級或財團,剝削或霸凌弱勢者,是歷史常態。

4. 絕大多數的權貴階級人品都是卑劣的;沒有知識的勞動階級,一旦獲得權力,品德馬上就會卑劣起來。

5. 具備頂尖專業能力與博學多聞的人,品德比較好,因為他們歷經長時間刻苦耐勞、接受理性的訓練,因此比較有同理心。

6. 愚蠢的政客,是國家與人民最大的不幸來源。

7. 世界上大多數的勞動階級不喜歡讀書,因此如果獲得權力,將會對社會產生非常恐怖的破壞。

8. 地球村的形成,跨國性大企業不斷在世界各地找尋便宜勞工,壓榨勞工,要對抗這類型的資本家,勞工一方面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不斷多元學習,同時還要組成團結的工會。

9. 政府懂得訓練勞工自組工會,並受勞工法規保障工作,才是真正保障勞工權益的政府;勞工如果缺乏工會保護,一定是因為政客與財團勾結,故意制定不完整的勞工保障,不可能有例外。

10. 中國共產黨,不是真的共產黨,他們只是一種新型態的專制統治,一群懂得在權貴階級間分贓利益的敗類政客。

11. 流氓黑道,是一種力量,權貴階級握有資本與權力,也都是力量,但是所有的力量都不如理性知識的力量。

12. 獨裁統治的國家,其人民與領導者,一定比自由民主的國家人民蠢。

13. 知識就是力量。勞動階級如果知識程度不足,一定會被有知識的權貴階級霸凌,政府的行政、司法、立法三權都會被有知識的權貴階級所操控。

14. 馬克思不是中國人,所以他沒有讀過論語、四書,因此,他不可能對孔子或孟子有什麼批判,也不太可能對中國歷史上的政客或社會狀況提出批判。

15. 從馬克思的一生可以理解,馬克思沒有當過官,他應該不太清楚政治上的行政流程,因此,他對於官僚的批判,沒有辦法提出具體的改善措施,這一點他不如馬克斯•韋伯。

16. 從馬克思的生平也可以理解,馬克思沒有學過音樂、戲劇跟繪畫等藝術,否則以他精明的頭腦,應該可以對當時代音樂界掀起革命,影響華格納、馬勒等音樂家。

17. 馬克思對科學、物理學等領域,不太熟練,否則他的成就說不定會超越愛因斯坦。一個人不會的東西,就會成為一生的弱點,一個人專精的領域,就會成為他對社會的一把刀,可以分別善惡。所以,人一生都應該鑽研百科學識,避免讓自己有弱點。

18. 馬克思一生追求公平正義,為弱勢的勞工的權益極力奮鬥,他希望打破階級上的不平等,希望資本家的財富可以跟廣大的勞工一起分享,也希望廣大的勞工能夠有足夠的政治權力,創造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19. 馬克思的理想最後應該是由英國的工黨實現了,工黨最後取得了執政權。但是,蘇聯與中國的共產黨,利用馬克思的思想進行無產階級革命,雖然順利取得政權,而實際上勞工還是沒有政治權力,國家的政權落入那群打著馬克思名號取得政權的人,成為極權統治。實際上也等於還是一種帝制、封建社會,勞工並沒有真的被解放,被解放的是毛澤東那一小群政治權貴,勞工只是被利用的工具。

20. 實際上,最了解馬克思的是恩格斯,恩格斯也主張要實行民主政治;在民主政治下,廣大勞工就有選票與強大的影響力,可以進行政治鬥爭,爭取應該有的權益;健全的工會制度,也可以使勞工對資產階級有談判的籌碼,但是,這都是要在民主政治下才有希望實現。

21. 馬克思認為,歷史是資本家與勞工階級永無止境的二元對立,要永遠地鬥爭。實際上,東西方的歷史上,勞工階級想要扳倒政治權貴,很少成功,99%都是權貴階級獲勝,原因是因為過去歷史上的勞工或農人,絕大部分都是文盲,沒有足夠的知識與社會經驗,因此沒有實力可以跟權貴階級鬥爭,人多不一定有用。

22. 實際上,歷史的改朝換代或權力更替,主要是有知識的權貴階級,與沒有權力的知識分子(或權力較小的知識分子)對抗權力較大的知識分子,這二股勢力在互相鬥爭,政權也因此輪替;日本的維新運動也是由知識分子所領導,坂本龍馬推動的大政奉還成功,主要也是坂本龍馬那一群人是知識分子,不是普通的武夫。

23. 社會上的弱勢族群,如果真的想翻身,要先取得知識,有知識才有力量;有愈多的知識,力量才會愈大。國民黨對台灣的歷史觀,被史明的「台灣四百年」所打敗,主因就是「台灣四百年」的知識密度與理性,遠高於國民黨的教科書。

24. 目前民進黨取得政權,國民黨希望可以再政黨輪替一次。如果蔡英文政府官員的知識程度,高於國民黨官員,國民黨還是沒希望;如果民進黨黨員整體知識程度,都遠高於國民黨黨員,那麼,國民黨要重新執政,就永遠沒希望。

25. 太陽花學運的青年,組成「時代力量」這個政黨;認為藍綠一樣爛的民眾,組成白色力量「民眾黨」。他們有可能將來取代民進黨而獲得執政權嗎?主要看這一群人,整體知識程度會不會高於民進黨,如果比較高,政黨輪替就有希望。但是這不是重點,不管什麼人執政,只要執政黨的知識程度、能力都不如中國共產黨,台灣隨時都會有被併吞的危險。

26. 我們要如何判斷台灣有沒有足夠的實力超越中國?一、台灣的大學與研究機構的國際學術論文質與量,有沒有超過中國。二、台灣的科技專利有沒有比中國多。三、台灣的年輕人在各種國際競賽上,有沒有超越中國。四、台灣有沒有出現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的大師級人物,而且是世界偉人的等級。

27. 現代台灣對政治有興趣的年輕人,眼光不能放在台灣本土的政治鬥爭上,應該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的知識程度能不能扳倒中共的政權?有沒有國際競爭力?當年輕人在能力、知識上都超越中國的權貴階級,台灣才會有民族自信心,也才能夠跟中國抗衡,台灣才會有真正的主體性與獨立性。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