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五二) 俾斯麥(Bismarck) / 華格納(Richard Wagner)
俾斯麥(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1898年)普魯士王國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奉行「鐵血政策」。但他在1871年德國統一後,對外收斂鋒芒,強調自己不過是「誠實仲介人」。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通過一系列鐵血戰爭統一德意志,並成為德意志帝國第一任宰相(又譯「帝國總理」)。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制主義,鎮壓了19世紀80年代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及社會保險。
在俾斯麥就任首相後,並未能解決與議會的衝突,為此,他便欲以德國統一的大業來轉移議員的視線,並爭取工人階級的支持來抗衡資產階級自由派。很快地,他便開始籌劃三場統一戰爭。
丹麥作為德意志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在1861年,丹麥國王欲接管普丹邊境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兩地,俾斯麥立即以此製造爭端。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其他列強不會干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這兩個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簽訂的《維也納和約》中,規定丹麥放棄兩地。而於1865年8月14日普、奧兩國達成《加斯坦因專約》,將什勒斯維希劃歸普魯士統治,霍爾斯坦則歸屬奧地利。
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霍爾斯坦不但面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衝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戰爭的導火線。
在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
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年4月8日,與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義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義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最後,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業區西里西亞交換霍爾斯坦,因此俾斯麥以此藉口,指責奧地利毀約。結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並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義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最後奧軍戰敗。
而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對於普魯士最有利的做法不是消滅奧國,而是將奧地利逐出日耳曼聯邦,並且讓奧匈帝國作為抵擋俄國西進的屏障。因此他在該年8月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係。
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後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侖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
普魯士很快便擊退了入侵的法軍,並向法國作出反攻,在阿爾薩斯會戰中,普軍大敗法軍,拿破侖三世投降。隨後普軍進軍至巴黎,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以便獲得大量賠款。最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並從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及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雖然德國統一了,但俾斯麥這位鐵血宰相仍需面對眾多國內外問題,因此他採行內、外兩種態度理政。在德意志帝國內,他依然保持高壓強橫的作風,打壓天主教與左派勞工;國外方面,他小心翼翼地避免樹立外敵,自稱「誠實經紀人」來協調歐洲大國的紛爭,表現出與過往「鐵血宰相」完全相反的姿態和風格。
在國外問題方面,自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培養國力。因此他並不像其他歐洲國家一般,大量掠奪殖民地。但他又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
首先在1873年,他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締結「三帝同盟」。而在1877年,俄土戰爭爆發,俄國大敗土耳其,並簽訂了《聖斯提法諾條約》。在1882年,他又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簽訂「三國同盟」。
1888年威廉二世繼位,與俾斯麥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而當時俾斯麥已達73歲高齡,更已執政了長達26年。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遞呈辭,正式下野,結束30年執政。
俾斯麥:
1. 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議決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血來解決。
2. 如果人生途程上沒有障礙,人還有甚麼可做的呢?
3. 我們必須咬緊牙關,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否則,我們將一事無成。
4. 對於不屈不撓的人來說,沒有失敗這回事。
5. 如果日爾曼民族不再強大到可以浴血保衛它自己的存在的話,它就應當滅亡。
6. 對青年的勸告只用三句話就可概括,那就是,認真工作,更認真地工作,工作到底。
7. 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先從他們的學校裡下手。
8. 鬥爭只可能有兩種結果:要麼敵人踏著我們的屍體過去,要麼我們踏著敵人的屍體過去。
9. 人類的整個生命離不開三個論點:鬥爭,美德,領袖。
10. 社會事業的不易完成,它的癥結所在,不在施行小惠,而在恢復民眾的權利。
11. 國家的安全不能寄託於別人的恩賜上,歷史總是在軍刀上前進,這個世界就是弱肉強食的世界。 要生存、要尊嚴,就需要有強大的軍備。
12. 我們需要的是和平,我們需要的是獻身於我們的事業。
13. 我們已經設定了一個目標,並將為之努力奮鬥,直到死亡!
14. 世界上變革的最強推動力,不是統治群眾的科學認識,而是賦予群眾以力量的狂熱,有時甚至是驅趕民眾向前的歇斯底里。
15. 如果文明沒有對野蠻進行排斥、打壓,那麼這種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
16. 如果一種文明沒有一種強大的力量來保護,那麼這種文明是脆弱的,遲早會被野蠻所征服。
17. 我們也許會毀滅,但當我們毀滅時將會把整個世界捆在一起,一同跳入火坑。
-
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德國作曲家,承接莫札特、貝多芬的歌劇傳統,開創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亦受其影嚮。同時,因為他的政治宗教取向,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華格納1813年出生於萊比錫,出世6個月,在警察局當職員的父親就去世了。 他母親不久改嫁給一個演員兼劇作家。 不久全家就搬到繼父工作的德勒斯登。
華格納在繼父關照下,受到了最初的藝術薰陶,他對戲劇和音樂十分感興趣。1827年,全家又遷回萊比錫。在萊比錫布商大廈劇院,他第一次聽到貝多芬第九交響樂,深受感動。1831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作曲 ,一年後,他創作了貝多芬風格的《C大調交響曲》。
1840年至1841年在巴黎度過。 1842年返回德國德勒斯登,任宮廷樂隊指揮。
1849年在德勒斯登參加五月起義,失敗後被通緝,此後12年在巴黎等地流亡。 在巴黎期間,認識了李斯特 ,後來娶了李斯特的女兒柯西瑪為妻。 1861年通緝令解除後,回到德國,住在威斯巴登的Biebrich鎮。
華格納之後的戲劇《尼伯龍根的指環》是由四部歌劇組成的系列,劇中的許多元素來自日耳曼神話 — — 多數來自後來的北歐神話 。《指環》系列的前兩部《 萊茵的黃金 》與《 女武神 》分別在1854年與1856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