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一○○) 布拉姆斯 (Brahms)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年)是浪漫主義中期德國作曲家。生於漢堡,逝於維也納。他的大部分創作時期是在維也納度過的,是維也納的音樂領袖人物。他被一些評論家將他與巴哈、貝多芬並列在一起稱為「三B」。他對標題音樂與華格納的樂劇形式不認同,走純粹音樂路線。
布拉姆斯創作許多鋼琴曲、室內樂、交響樂及合唱曲。布拉姆斯本身是技巧高超的鋼琴家,首演過許多自己的作品。布拉姆斯也和當時不少傑出的音樂家一起合作,包括鋼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以及小提琴演奏家約瑟夫•約阿希姆。布拉姆斯是不妥協的完美主義者,曾毀掉他的部份作品。
布拉姆斯的父親是他的第一個音樂教師。家境貧寒的青年布拉姆斯曾在低俗的舞廳和妓院中彈鋼琴掙錢。布拉姆斯也短暫地學過大提琴。布拉姆斯又師從愛德華•馬克森,馬克森在維也納的老師西弗里德既是莫扎特的學生,又是舒伯特的好友。
年輕的布拉姆斯在漢堡開過幾場公開演奏會,拿著約阿希姆的引介信會見了舒曼。舒曼為當時僅二十歲的布拉姆斯的才華傾倒,並向公眾介紹這位年輕人。布拉姆斯對舒曼的夫人,長他14歲的女作曲家與鋼琴家克拉拉•舒曼產生了感情;這段激烈的情感畢其一生未曾消逝。
1859年,他作為獨奏家首演了他的《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862年,他第一次來到維也納。1872至1875年,他是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的音樂會總監。 雖然布拉姆斯讚賞華格納的音樂,也欽佩李斯特的鋼琴才能,但他與二人的作曲理念上依然有著鴻溝,這也引發了被成為「浪漫主義大戰」的論戰。這場論戰影響了整個歐洲的音樂界。
1868年布拉姆斯大型合唱作品《 德意志安魂曲 》的首演鞏固了作曲家在歐洲音樂界的地位。布拉姆斯從1860年代初就構思過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這部大作1876年才面世。但在1877到1885年短短的八年間,又有三部交響曲相繼誕生。
布拉姆斯經常旅行,無論是為了公事、演出還是休閒。 1878年起,他經常在春季到義大利的鄉村,並在夏天作曲。他喜愛散步,尤其喜歡在戶外思考音樂,因為他覺得新鮮空氣讓他頭腦清晰。
1889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的代表西奧•旺格曼(Theo Wangemann)來到維也納,與布拉姆斯合作錄製了一張試驗性的LP錄音。布拉姆斯在鋼琴上演奏了一小段他的第一首匈牙利舞曲。音樂本身卻被噪音淹沒,這是最早的一張知名作曲家本人的錄音。
-
編注:
1. 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從草稿到最終完結長達21年。布拉姆斯將一個拓荒者帶領百姓脫離無知、被奴役的生活,逐漸獨立自主,走向更理性文明世界的過程,寫成交響曲。 在《聖經》裡面,摩西、耶穌、保羅都是這樣的人物。
2. 《第一號交響曲》一開始,低沉的鼓聲、弦樂上行、管樂下行,描述著開拓者動手開墾的內心狀態。摩西在海外磨練足夠,他準備好了,要回到故鄉埃及對抗法老王(極權者),他知道這是一個有危險的舉動,但是這是他的責任。穩定的鼓聲說明,開拓者堅定地朝向目標前進。
3. 鼓聲,是戰鼓的聲音,也是軍隊前進的節奏;弦樂,描述摩西內心的各種交戰與掙扎,就像海浪一樣起起浮浮,有些樂句描述危險,有些樂句描述理想,有些樂句描述悲觀,有些樂句描述積極進取。
4. 《聖經》敘述耶穌傳道的時候「行走在海面上」,一方面是指他掀起了社會的風暴,另一方面是指他的內心波濤洶湧。 耶穌流浪在加利利海邊,他鬱鬱不得志,但最後決定要將原本屬於貴族的猶太教經典傳授給無知的平民百姓,讓百姓能夠用摩西《十誡》保護自己、提升自己,不再被權貴欺壓。
5. 但是耶穌這樣的做法,得罪了猶太教權貴階級,因為當時的猶太教權貴階級是「毒蛇的種類」(心懷惡毒的意念),他們自己做不到摩西的《十誡》,卻用摩西《十誡》來箝制奴役百姓,叫百姓奉獻金錢,鞏固既得利益。 因此,耶穌與猶太教權貴彼此的衝突愈來愈大,《第一號交響曲》的第1樂章,就是在描述這種社會衝突的現象。
6. 在對抗當中,時代的中心人物會有很多思考,《第一號交響曲》第1樂章,不都是激烈的風暴,也有很多輕柔小聲的旋律,那些柔美的旋律就是在說明中心人物的冷靜、細膩地思考。而第2樂章,更深入刻劃了中心人物獨自思考的情形。
7. 《出埃及記》 摩西跟埃及法老王談判,但法老不肯讓摩西帶以色列百姓離開埃及,反而加倍折磨以色列百姓,以色列百姓因此恨他;摩西必須一個人好好地思考,要怎麼處理現實的問題,要如何繼續對抗下去。
8. 過了一千多年,另一位中心人物也經歷了摩西一樣的處境,耶穌的門徒傳道給保羅,他聽到了更高層次的真理,突然間他眼睛瞎掉、生重病,保羅思考著將來的人生路要怎麼走? 這是《第一號交響曲》第2樂章的心境。
9. 《第一號交響曲》第3樂章,描述了中心人物已經想清楚未來的人生目標,知道要怎麼處理問題了,了解到怎麼做才會對族群與人類文明發展最好,快馬加鞭,催促自己趕快迎戰,因此樂曲充滿樂觀與希望。
10. 保羅決定接下耶穌沒有完成的工作,在各處傳道、建立教會,因此激怒猶太教權貴,他們到處派人追殺保羅的教會;為了保住教會系統,保羅帶著門徒提摩太主動到耶路撒冷接受審判,他就是要直接面對猶太權貴階級,好好地談判一下,他勢必會坐牢,也許會有生命的危險,但是他已經想清楚了,所以內心沒有罣礙,非常了然於胸。 保羅去耶路撒冷受審的心情,就像《第一號交響曲》第3樂章所聽到的。
11. 《第一號交響曲》第4樂章,描述摩西對抗法老成功,真的要帶百姓出埃及,要前往另一個上帝所應許的新國度、新的境界。一開始的絃樂營造的氣氛就是指黎明破曉、太陽升起的景象,也是摩西和百姓對未來的盼望,百姓將家當都搬上馬車、驢子車、駱駝背上,牛和羊也都牽出來了;號角聲響起,交響樂團呼應號角聲,在摩西(法國號)的號召下,大家(整個樂團)一起動身了。
12. 接著,摩西與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路途上,遇到高山、荒谷、紅海,害怕法老的追兵,警覺周遭的危機,又急切地盼望理想生活的情況,這一切困難,摩西都以強大的意志力來克服挑戰。
13. 《第一號交響曲》第4樂章,在行板部分中,定音鼓和號角帶出一個阿爾卑斯旋律,原詞是「在高高的山上,深深地谷底,我給你寄去一千個祝福」。那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想法,他們認為摩西和上帝將帶他們到一個流著奶與蜜的地方,那裡有一千個祝福。
14. 但是出埃及以後,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以色列百姓已經習慣埃及的生活,習慣崇拜獨裁者與偶像,習慣按照慾望過生活,不習慣過著遵守法治的生活,所以一直想要鑄造金牛犢來崇拜,他們還一度叛變把摩西的治理團隊趕下台。
15. 雖然如此,摩西一直不放棄教育百姓,最後終於訓練好第二代的以色列人,也訓練出接班的領袖約書亞。 從《申命記》來看,摩西最後站在毘斯迦山頂,看著以色列人攻進耶利哥城,《第一號交響曲》第4樂章的尾聲,就是勝利的凱歌。
16. 布拉姆斯自稱在寫第4樂章第一主題,心中想著《約翰福音》中的語句:「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這句話出自於耶穌,父指的是上帝,耶穌稱上帝為天父。
17. 「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意思是,人類可以在心志上與天合一,人類可以像上帝一樣去開創一個新歷史。 因此布拉姆斯也是在寫耶穌、保羅、彼得這三個人共同開墾,建立新文明的歷程。
18. 雖然當時猶太權貴階級都追殺耶穌,但是,耶穌確信上帝支持他將猶太教經典的知識傳遞給平民百姓,弱勢百姓有學習猶太教經典的權利,耶穌也確信《摩西十誡》的核心精神是保障弱勢者的人權,因此他重新解釋《摩西十誡》,頒布「登山寶訓」,確立新的道德標準。
19. 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之後,在最危機的時刻,門徒彼得接下擔子,繼續管理教會,這段期間,猶太教權貴持續派人追殺基督教教派,要消滅這個新的宗教,但是彼得還是繼續傳道,終於傳道給保羅,這段過程紀錄在新約聖經的《使徒行傳》。
20. 保羅接下擔子,將耶穌的「登山寶訓」傳播到以色列以外的中亞、希臘半島、羅馬地區,並且將希臘地區的柏拉圖哲學和羅馬法律等多元文化,融入基督教,建立一個與任何文明都不會有衝突的新基督教文化,這比耶穌當初的構想還要好,但是,同樣的,很多人不適應新文明。
21. 因此,保羅和彼得二人遭到耶穌的門徒和猶太教徒聯手追殺,為了平息眾怒,保羅不得不去耶路撒冷受審、坐牢,彼得則醜化自己,讓自己在新約中扮演三次不認主和多次阻撓保羅傳道給外邦人的叛徒。 無論如何,基督教的教會建立起來了,他們的生命奏起《第一號交響曲》第4樂章末尾的勝利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