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時代(一○二) 馬歇爾(Alfred Marshall) / 哈代(Thomas Hardy) / 鮑羅定(Alexander Borodin)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英國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其主要著作《經濟學原理》自1890年出版,至1920年共更新8版,不但是當時英國最通行的經濟學參考書,其中有關供給需求、邊際效益與生產成本的重新整理,更奠定其經濟學創始人之一的地位。
需求:人類為求生存與欲望的滿足,對物質有一定的需求,需求量的大小又跟主觀上的習慣、偏好有關,產生生活上對物質的「需求」。例如,口渴的時候,對飲料的需要與滿足,使人感到舒服,也使商品產生需求。
當需求量增加的時候,供給量就必須增加,否則如果供給不足,就會造成需求轉移,或該商品價格上漲。
邊際效用遞減:滿足慾望的感受,經濟學上稱為「效用」。假設在麥當勞喝咖啡可以免費無限續杯,通常客人在喝完第一杯之後,還會想喝幾杯?只想再喝2杯與再喝10杯相比較,只需要再喝2杯的人,只要再2杯就可以滿足其需求,再喝第4杯就不會有滿足感,甚至會想吐,表示邊際效用遞減速度很快;需要再喝10杯的人才能滿足需求,顯示出對他的邊際效用遞減速度比較慢。
隨著消費量的增加,邊際效用會逐漸遞減下,消費者願意額外獲得的滿足感程度也越低,將導致消費者不願意用原先的價格購買同樣的產品,而希望以更低的價格購買。
對於產品的效用(滿足感)會隨著消費量的增加而逐漸減少,也就是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也就是,對某產品的需求量越低,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格就越低,這就是「需求法則」。
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工廠必須適時提供產品,稱為供給。但是工廠在短時間內的產能是固定的,如果工廠雇用太多的工人,工人必須擠在狹小的廠房、使用有限的機器,生產力反而會下降,加上工人增多的薪資成本增加,使得生產每一單位產品的成本,會隨著工人的增加而提高,這就是邊際報酬遞減的現象。
隨著供給量的增加,生產成本也會增加,生產者為反應成本與利潤,希望提高商品的價格就會越高,這就是「供給法則」。
當需求與供給達成一致,就決定了價格,也形成市場的均衡(或稱供需均衡)。
時間的長短,會影響需求量與供給量。供給與需求的時間如果不能互相配合,將會造成價格的上下波動。
-
湯瑪斯•哈代( Thomas Hardy ,1840-1928年)英國作家。他生於農村沒落貴族家庭。 1861年去倫敦學建築工程 ,並從事文學、哲學和神學的研究。當過幾年建築師,後致力於文學創作。
他一生寫了許多作品,他的小說多以農村生活為背景,反對工業化城市文明。以後作品現實主義成分逐漸加強。長篇小說《還鄉》、《卡斯特橋市長》和《林中居民》,通過書中人物的悲慘遭遇,反映工業化勢力深入農村後英國宗法制農村的巨大變化。
《 德伯家的苔絲 》和《無名的裘德 》是他的兩部代表作長篇小說,前者描寫農村姑娘遭受富人迫害以至毀滅的悲劇,後者描寫農村青年在工業社會中理想被毀滅的故事。 他晚年轉向詩歌創作,寫出詩劇《統治者》,痛斥給人民帶來苦難的暴君。
他所寫作品對人民貧窮不幸的生活充滿同情,對工業文明和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他的作品也帶有一些悲觀情緒和宿命論色彩。
哈代:
1. 在文學上,年輕人常常從擔任法官開始他們的生涯,只有當智慧與經驗到來時,他們才終於獲得了受審的尊嚴。
2. 一個人總得慷慨一點,才配受人感謝。
-
亞歷山大•波菲里耶維奇•鮑羅定(Borodin, Alexander1833–1887 )出生在聖彼得堡,是俄國的作曲家,同時也是化學家。十九世紀末俄國主要的國民樂派作曲家之一。他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穆索斯基、葛令卡等人,組成俄國的國民樂派。
鮑羅定是當時喬治亞王子Luka Gedevanishvili的私生子,及後將他登記成某個奴隸的孩子。從小鮑羅定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演奏鋼琴,但是他專精的領域還是在化學,並且考獲醫藥博士資格。取得博士資格後,他在醫藥學院當一名化學系教授。
1862年鮑羅定開始創作第一交響曲,翌年更與一位鋼琴家結婚。1869開始編寫第二首交響曲以及歌劇《伊果王子》,1879年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指揮中,獲得了好評。1880年他寫成另一首為人所熟識的管絃樂作品《在中亞細亞的草原上》。同時匈牙利的李斯特亦為他安排於德國首演其第一交響曲,使他的名聲傳出了俄國。
除了鋼琴外,鮑羅定亦是一名業餘的大提琴手。1881年所寫成的第二絃樂四重奏,當中第三樂章「夜曲」 奠定他的室樂創作地位。1882年,他開始創作第三交響曲,但在1887年2月27日因突發心臟病去世。由於鮑羅定平日主要都在實驗室工作,只會於星期天、假日或者生病時才會作曲,因此他又得名為「星期天作曲家」。